(三)国产替代+自主可控加速制造业转型
1、国产替代是技术进步主要途径
国产替代将是中国近期和未来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任何国家层面上的工业发展、科技进步均可以通过引进技术、进口替代和自主创新三种途径完成。其中,引进技术是最为高效的方式,但受限制较多。对于当前的中国这类和发达国家技术虽有差距,但差距不大的国家,西方公司将选择对中国公司技术封锁,因其可能造成竞争。因此,中国目前引进技术的主要方式是整体收购西方高科技公司——但很多时候此种收购会被西方国家政府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否决。
在无法引进技术时,进口替代成为最高效的科技进步方式。因为不少技术虽无法引进,但其他国家有现成的产品和技术可以模仿和学习,市场前景也较为确定,难度低于自主创新。这也将是中国近期和未来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中国已经在多个重要领域成功实现进口替代,未来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进口替代。进口替代的特点是“从零到一难,从一到百易”,掌握技术难,而在初步掌握之后技术水平可能很快进步,几年内即接近成熟,产品质量也将迅速接近国际领先水平,市场份额在此期间将大幅提高。
2、自主可控加速补齐短板
自主可控是智能制造实现的核心,在制造业升级过程中,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两大主流国家正引领这场革命。日本制造业近几年快速发展,已在某些领域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发达国家在智能制造、燃料电池等领域的先进技术路线和发展路径为我国制造业升级提供了教科书级别的模板。另外,通过美国政府采购等措施推动新技术产业化,部分工厂已经大量采用机器人、激光以及其他现代先进技术,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升级是必然选择。
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要求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支持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掌握核心技术,发展自主可控成为重中之重。
美国商务部在美东时间4月16日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并明确了将到2025年3月13日长达7年的禁止时间。主要原因为中兴违反了2017年与美国政府达成的和解协议。此次制裁事件再一次凸显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坚定走自主创新道路是唯一选择,我国先后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重大文件支持自主创新,倒逼我国企业发展核心技术。此次事件是贸易战的延续,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自身科技实力的提升将影响我国未来在贸易战中的话语权,自主可控的势在必行。
(四)把握主线,精选个股
2018年下半年,我们认为仍将维持低增长温和通胀的宏观环境,需求端疲软、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传统机械行业难以实现高增长。我们认为,行业增量机会来自于制造业升级,自上而下把握“国产替代+自助可控”两条主线,看好半导体设备、锂电设备、工业机器人、激光四个细分子行业。
半导体设备:国内供给不足,12英寸硅片基本完全依赖进口,SEMI估计,全球将于2017年~2020年间投产62座半导体晶圆厂,其中26座设于中国大陆,占全球总数的42%,我国有望成长为半导体成长最快地区,预计未来3-5年将迎来拐点,中国大陆未来几年可能是成长最快的地区。在大基金支持下,进口代替进程加速,我国半导体行业周期来逐渐缩短,带动行业快速发展。
锂电设备:2018年1-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85.8%,动力电池装备增长247.1%,带动锂电设备扩产。补贴退坡、原材料价格上涨加速行业并购整合,行业订单集中、盈利能力分化是趋势,终端对动力电池的要求提升,锂电设备行业低端产能逐步出去,行业马太效应正在形成。
工业机器人:顶层设计已完成,国产化加速,爆发是确定性趋势。2017年我国增速近60%,美的收购库卡标志行业进入实战阶段。我们认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将成为生产体系的主力,在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前提下,本体将实现放量。根据《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测算,预计市场空间在300亿左右,来几年有望快速实现国产替代,优质的龙头企业也可以享受更高的估值溢价。
激光产业链:大功率激光器国产化叠加下游产业升级,大功率激光加工设备迎快速发展,潜在规模1000亿元,目前产值超过200亿元,未来仍有40%-60%的降价空间,行业景气度持续,重点公司激光业务保持50%以上增长。行业三大机会:进口替代、产业升级、产业整合。
二、半导体设备:中国造助力中国芯
(一)行业高增长,国内自给率较低
电脑、手机和平板产品消费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全球半导体行业高增长,2017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4122.21亿美元,同比增长21.62%,预计未来几年汽车电子、云计算、大数据、AI等行业兴起,半导体行业规模仍将持续增长。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数据,2018年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规模将达到4512.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