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4月沈阳市被工信部正式批复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以来,无论是从企业、行业,还是从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层面,沈阳都进行了大量的、丰富的两化融合推进工作和实践工作,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宝贵的和值得推广的经验。
下一步,沈阳将重点围绕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大装备成套能力,现有的支撑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产业配套能力,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能力来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沈阳市整体核心竞争力,培育出世界级的品牌产品、企业、人才,最终把沈阳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A、成果展示
企业竞争力提升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在企业层面,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
在两化融合的推进工作中,沈阳市始终凸显企业作为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主体地位,将两化融合工作深入到企业采购、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管理的各个环节,大大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企业两化融合战略意识不断增强。典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与销售收入的占比及两化融合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两化融合的智能产品的比重、集中度显著提高。
在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两化融合为中小企业指明了成长的新途径,一批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明显提高,部分企业开始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两批36户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下,2012年有131户企业组织开展300万元以上的两化融合建设项目,总投资高达10亿元,已到位资金达6亿元。
在行业层面,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新兴产业不断壮大。
作为沈阳市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在两化融合的“撬动”下,装备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产业内数控机床、盾构机、煤炭综采等重大装备的国产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系统集成和成套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在工业企业需求的拉动下,沈阳市IT产业迅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沈阳市继机械装备、农产品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后第4个超千亿元的支柱产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沈阳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超过1600亿元,增长36%。其中,工业软件比重不断加大,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支撑。
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两化融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持续加大,一批生产性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
在新兴产业方面,沈阳的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生物医药、航空、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产业富有特色,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和航空业在国内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就高端装备制造业来说,目前,高端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沈阳工业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形成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一批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在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16个装备制造业领域中,沈阳装备制造业在大型石化装备、大型盾构机、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数控机床等10个行业占有重要地位。新松机器人的工业自动化制造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节能减排与安全生产方面,节能减排取得明显实效,信息化促进生产本质安全。
通过扎扎实实的两化融合推进工作,沈阳市在引导企业实现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等信息化的同时,积极建立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能耗控制、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使得信息技术对节能的促进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对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贡献明显增大,企业通过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page#
B、中小企业融合程度低体系建设尚需完善
尽管沈阳市两化融合取得阶段性进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多数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尚处于单项应用阶段。除三一重装、沈鼓集团等骨干企业信息化水平达到综合集成阶段外,其他产值过亿元的2200余家工业企业多数在信息化方面缺意识、缺资金、缺人才,应用仅限于局部业务。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与两化融合结合还不够紧密。一些面向区域及产业的服务平台尚未形成有效盈利模式,平台建设与推广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方面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尚未建成,对工业发展和信息化支撑能力还不够明显。
三是两化融合推进体系尚需完善。原有资金支持体系缺乏统筹力度,难以形成合力;政府信息化应用尚停留在传统水平,对全社会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有待提升。
四是两化融合技术服务能力不足。两化融合技术创新、企业发展模式创新能力还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信息产业服务能力相对较弱,与工业企业需求不成比例,需要通过两化深度融合来加大力度提升信息产业的服务能力。
五是资金投入与需求相比较仍显不足。信息技术、产品、理念及相应管理模式等的普及、运用、融合,既是一个复杂的推进过程,又是一个高投入、长周期的投资过程。“僧多粥少”问题同样困扰沈阳两化融合工作的深入推进。
#page#
C、下一步工作
装备制造业向深度融合进军
两化融合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作为中国工业的脊梁,沈阳在向两化深度融合进军的道路上将重点围绕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大装备成套能力,现有的支撑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产业配套能力,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能力来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沈阳市整体核心竞争力,培育出世界级的品牌产品、企业、人才,最终把沈阳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
D、专家建言
蒋明炜:建设“装备制造业智慧企业”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首席专家蒋明炜表示,未来的制造业向智慧企业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智慧企业不仅包括要用智能设置系统来设置智能化产品,而且包括经营管理的智能化、主要智能产品的经营决策智能化、制造智能化等。蒋明炜建议,沈阳今后的两化融合工作应立足于沈阳自身的产业特色,即可参考建设“装备制造业智慧企业”。蒋明炜同时指出,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集团管控也是沈阳的企业需要思考的方面。
刘继红:用智能制造提升装备制造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继红同样认为,沈阳今后的发展应立足装备制造业,用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来制造出先进的高端产品。简言之,就是将制造业信息化、数控、机器人等变成一个综合的智能制造技术,进一步发展装备制造业,带动装备制造业不断提升。
#page#
朱东华:物流和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很大
北京理工大学两化融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东华则认为,在沈阳现有的工业基础上,物流、电子商务或许还有很大的空间去做。此外,吸引更多的两化融合专业人才到沈阳也是进一步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应有之义。“沈阳是一个有很深厚的工业文化的地方,不仅装备制造业很强,软件业发展也非常快。有好的工业基础,有好的工业文化,在与先进的两化融合思想体系、技术体系结合,可以形容为‘如虎添翼’。”朱东华说。
董宝青:沈阳新型工业化前景显现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表示,从工业经济发展的方向来看,沈阳市的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已经显现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前景。他称,在信息化条件下,探索一条如何发展新工业或者说促进工业新发展的实践,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两化的初步融合,也不仅仅停留在两化更深层次的融合,而是停留在向两化融合基础之上的创新发展。在谈到沈阳市如何向两化“深度”进军时,董宝青建议,首先应更深度地认识和研究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之上,推动产品层次、企业层次、行业层次、区域层次向深度发展。此外,还应研究制定更好的推进政策,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安全,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安全以及加速推进企业的国际化、兼并重组的信息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