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矿难了,快进救生舱!”近日在江苏蛟龙重机装备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场生存模拟实验正在进行,12名“矿工”得到“矿难”的消息后,迅速转开救生舱的门,此时,气雾门自动启动,有效防止舱外的毒气及有害灰尘进入,待逃生人员全部进入过渡舱并关闭大门后,高压空气瓶等装置自动工作,排放过渡舱内的有害气体,待仪器显示数据正常后,进入居住舱,那里氧气传感器自动监测舱内氧气含量、压缩空调自动工作确保舱温始终保持在33度左右,预先储存的食物摆放整齐,“矿工”并排而坐,静心等待救援,在这里,他们可以安全地生活120小时。
江苏蛟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南通市通州区船舶海工产业的领军企业,面对全球船舶业的低迷态势,公司积极转型升级,抢抓国家安监总局要求全国煤矿建设井下救生舱的契机,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矿用移动式救生舱,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一年多的攻关试验,目前生产的样品经过检测,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参与救生舱技术开发的倪志伟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实验情况。“在我国常见的矿难主要有瓦斯爆炸、塌方和透水等,像我们通过耐压实验、抗冲击实验、焊缝密封等一系列实验,模拟了这3种矿难发生时的极端情况,得出的结果令人振奋,公司生产的救生舱能够承受80米深的水压、1200度的瞬时爆炸温度以及每平方厘米8公斤的重量,可以应对矿难发生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恶劣情况,从而为营救被困人员争取更多的时间。”
不仅如此,救生舱还安装了无频发射系统,通过相关仪器可在其400米的范围内准确定位;安装了监控系统,通过数据连接可以随时监测救生舱内人员情况及温度、氧气含量等关键指标;安装了通讯系统,可以方便舱内外的沟通联系。这些系统的配备,在矿难发生后,对外部人员准确发现生存人员位置、制订科学合理的救援方案以及有效安抚受困矿工的情绪将发挥重要作用。
据救生舱项目技术开发负责人阮金良介绍,蛟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在船舶海工生产领域的经验及优势,对救生舱的结构、工艺等进行了优化,有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像救生舱的机壳,最初的设计是双层波浪型的薄板,在实验中容易变形与破损,我们的研发团队就提出了外壳采用船用高强板的想法,实验下来的数据很理想。”同时,为了满足救生舱在有限的空间内营救更多人员的根本要求,“蛟龙”放弃了传统的二氧化碳空调及续冰空调,革命性地采用了压缩空调。“前两种空调体积非常大,占据了救生舱近一半的空间,可靠性也差,而压缩空调不仅体积小,而且能耗少,并且我们通过模块化的方式生产,便于生产安装与维修,更适应工业化的生产要求。”据介绍,目前此项成果,“蛟龙”已经申请了专利,整个救生舱的专利申报数将不少于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