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比亚迪电动车e6的铺天盖地的质疑,这一点其实很好,有质疑说明有关注,而且每个人都有质疑的权利。但是如果在没有完全弄清事情的真相之前,就提出这种带有明显诱导性质的结论和质疑是不负责任的做法着实有些不太妥当。
现在来说说比亚迪这次的“危机”。26日凌晨3:08许,一辆牌照为粤BG077R的日产GTR跑车跑车,在深圳滨海大道由东往西行至侨城东路段时,与同方向行驶的两辆的士发生碰撞。事故造成了纯电动车粤BH1Q78的士起火,导致车內三人当场死亡。这辆的士正是比亚迪的明星纯电动车e6,一时间,刚刚有了普及和一定认同的纯电动车再次遭到大家的强烈质疑。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比亚迪当天的股价,据保守估计,比亚迪市值损失57个亿,很多人戏言,这是日产的阴谋,一辆GTR就干掉比亚迪57个亿。这个玩笑听听也罢,但比亚迪此次的“危机”却是昭然若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为什么电动汽车会起火?目前的纯电动车动力储备大多是基于“锂电池”的基础,比亚迪所用的是“磷酸锂铁”铁电池,相对性能结构稳定。电动汽车在充电以及运行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之后可能会造成系统的窜动、挤压、短路、开裂、漏电、热冲击、爆炸、燃烧等。而电池的起火燃烧是最常见的情况。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保障主要来源两个方面:一个是零部件供应商要提供合格的产品;从整车方面讲,要防止电池的漏电,防止电池窜入乘员舱,电池的涉水能力要足够强。如果这些方面做好了,电池起火燃烧的可能性就很小。从安全角度考虑,如果在极限条件下(比如本次案例中,遭遇相对速度大于100km/h的偏置追尾碰撞),无法完全避免电池变形和燃烧。
有些人质疑,在车辆起火后,难道是一下就烧着了?没有逃脱的时间吗?事实上,尽量减缓燃烧的速度,为乘员赢得逃生或获救的时间,是电动汽车尤其是电池安全设计的核心要素,在这方面,传统汽车汽车也在遵循同样的原则;好莱坞大片中常见车祸10秒钟后,汽车发生剧烈爆燃火光冲天的情况在现实事故中并不常见,更多情况下火势蔓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直至最终引爆油箱。至于这次的乘客为什么没能逃脱,原因众说纷纭,再没有彻底调查清楚之前,不能轻易的下结论。
记得以前参观比亚迪的铁电池厂的时候,曾听过介绍,比亚迪的电池可以放在火中烧而不爆,两年来先后共300辆E6电动出租车累计行驶1320万公里,单车最高行驶19万公里,无电池安全事故发生,原因在于电池中多种元素的配比不同,比亚迪有自己的秘方。秘方来自无数次试验。在参观密闭的电池生产流水线时,除关注生产过程中的30多项参数检测流程外,还包括火烧测试、撞击测试、盐雾腐蚀测试、冷热冲击测试等不下十几个安全和耐久性测试室,遗憾的是厂家没有提供完整的测试流程图。但是依据王传福的说法:比亚迪电池的能量密度不是最高的,但却是最安全的,在最高的能量密度与最高的安全性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比亚迪选择后者。
但是这里不得不提到一点,由于国家碰撞标准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尚且没有车辆后部的碰撞项目。比亚迪电动车能够生产上路,肯定是通过了碰撞试验,但是由于试验本身的局限性和国内的自降标准,需要企业能够在安全方面做出更全面,更高的标准。
其次,这一点,我想从一个假设开始谈起。假如,这次出事的是大众,是通用,大家还会这样强烈的质疑和怀疑纯电动车吗?这里面又涉及了一个问题,对于自主品牌的认同,不仅仅是消费者的认同,这里谈到的更多是媒体的认同。无意去指责孰是孰非,但是,很明显的一种趋势就是,很多媒体对于自主品牌的“扬小抑大”,合资企业产生巨大的利益链,使很多人堕落腐化,正在丧失自己的道德标准。对于大众DSG这种厂家都承认的错误,没有多么大的追击力度,对于自主品牌,在还没有判定出事情的原委和真相的时候却大做文章。虽然媒体只能是导向作用。但是,任何东西,只要够深,都是一把刀。这把刀,可能会切断很多人对自主品牌刚刚建立起的信心。
最后,不管这次的事故,比亚迪到底有没有安全责任。至少有两点可以确定,第一点,事故发生后,比亚迪的危机公关处理的不太妥当,不迅速,不明确。第二点,这次也是给比亚迪提了个醒,在电池安全方面,还是需要不断的精进,不断的努力,让中国的老百姓坐上自主品牌的放心的安全的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