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成为了国家推进建立新型工业化国家而做出的重要论断。在政府强势推进下的两化融合给活跃在国内自动化市场中的各企业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什么是两化融合”?“如何两化融合”?这个问题官方没有明言,而作为两化融合的推进主力军与部分收益获得者的企业,他们如何来解析这两个问题?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工业业务领域工业自动化集团传感器与通讯部总经理钱晓仑先生对此有着淡然而乐观的看法:“正如生命总会找到他生存下去的道路一样,新的技术与新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它本身也会找到它的发展之路。”
《PLC&FA》:在国内推进节能降耗、治污,实现节约、清洁生产的进程中,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推手与手段,也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国内当前两化融合的现状,请您谈谈自己的看法。
钱晓仑:任何一个新产业在新区域的发展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画出任何的图画,发展至目前,实际上以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为主的两化融合,在中国的发展已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画出了很漂亮的图画。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我相信业内外的人们都对自动化与信息化有更加清晰的理解,每个企业也都在自动化与信息化领域持续推出各种更加智能化的产品或系统。可以回想当年人们电脑上网通过电话线到现在通讯宽带、无线宽带等,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会给通讯带来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功效。由此推而广之,信息化必然牵涉到通讯,自动化会牵涉到现场设备的智能化,而智能化水平又与通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我们国内强势的政府推动,“两化融合”可以说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发展阶段,同时国外自动化行业巨头都进入中国市场,并为之带来最先进的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产品、技术及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必然会助力中国两化融合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PLC&FA》: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背景下,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确切的涵意是什么?在国内工业两化融合的进程中,国内两化融合的发展途径是什么?
钱晓仑:所谓自动化就是用机器来替代部分或全部原需要人工操作的工作,其实在数字技术发达的今天,自动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很自然的需要信息化。目前机器智能是有限的,但上面的管理人员或部门需要知道机器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现场的情况怎么样,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当我们要完美的实现这一切,就需要自动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例如,以前每个化工厂每年都要停车进行一次设备维护,这是经验惯例,其实新生产线三年也可能不会出问题。当现场设备变得足够智能,系统中的软件变得有足够智慧的时候,管理部门就会知道更多的设备信息,工厂是不是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那时候管理部门可以有依据做出决策,可能会三年维护两次,或是到需要维护的时候才会停下来维护。两化融合的目标最后都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确保安全性。信息化可以得到以前很多不能获悉的信息,如去年大连的漏油事故,其实用当前的测量和信息技术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如西门子推出的泄漏检测系统就可以检测到输油管运行情况,而这些先进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都需要通过销售与营销渠道去逐步拓展市场,告诉用户。
谈到国内两化融合的发展途径,我认为途径有很多。我们有一个强势的政府,政府在这其中起到了很多角色作用,包括各个行业学会、协会及互联网等各渠道推广宣传,各相关技术研发及应用部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正如生命总会找到他生存下去的道路一样,新的技术与新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它本身也会找到它的发展之路。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如果你有优秀的系统技术,优秀的解决方案,能创造优秀的商业价值回报,那么客户会对此进行投入,合作伙伴也会认识到合作的价值,这个产业技术本身就会进行良性循环。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这种发展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像去年年初我们都还在感受经济危机的寒意,而到了年末,我相信大部分在中国的企业都对收益感到很满意,其业绩都得到了暴发性增长。
《PLC&FA》:“两化融合”涵盖广泛,包括了众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产业技术研发制造与应用,在其中,您认为顺利推进国内两化融合的当前任务及目标是什么?
钱晓仑:从宏观上来讲,一方面是每个涉及到两化融合的企业应该配合政府相关技术部门,做好行业标准的建立,实现行业有序发展。否则每个企业都自成一派,最后把某一产业搞成“八国联军”的混乱状态,我相信这不是任何一个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想看到的结果,这其中需要有个规范标准来进行统一。另一方面,需要从法律上进行约束。企业可以从两化融合中有效提升产能,效率有多高,人们自然会看到,然后会向这个方面寻求发展,便会给两化融合拓展很大的发展空间。这里不需要体现法规,但是安全,这需要强制要求。在信息化领域里,设备安全、能源消耗、排污控制、信息安全,特别是对有关安全的要求很高。所以“安全”也是我们当前两化融合的重点工作之一。
我相信在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每一个企业在这个大背景下都有着自己未来的追求与发展目标。从战略上讲,在近期需要设计的战略目标在于让企业达到一定规模,首先实现规模经济,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则在新型的通讯设备组织架构方面就要制定非常前卫或非常勇敢的发展目标,才能在这个市场尽快站稳位置。
#page#
《PLC&FA》:两化融合给国内的自动化市场提供了怎样的市场机遇?
钱晓仑: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两化融合”概念,本身就给了企业的一个市场方向指导。在技术交流层面,当有优秀解决方案展现的平台,企业在客户那里就会获得更多的支持。现在很多企业也有非技术的指导因素活跃在技术与市场推广活动中,这些指导也使企业推广这些技术变得更容易,例如当讲到这种产品技术与信息管理、自动化水平提高有关系的案例,客户就会很容易接受这些建议。用先进的信息与自动化技术不断拓展客户的认同度,提高客户的产业改造升级的需求度,则自然给自动化市场提供了无限的市场机遇。
《PLC&FA》:在中国这个发展背景下,自动化企业如何跑赢两化融合的发展之路?
钱晓仑:我觉得要在市场上成为一个领导者,是怎么比别人做得更好,包括技术、营销、销售渠道、解决方案等各方面因素。一个聪明的企业会找到他适合的发展之路,但是在中国这个发展环境里,中国这辆火车跑得太快了,如果你发展的步伐稍慢一点,你可能会有点赢利,但是已面临着被吃掉的危险了。如重庆的川仪在中国西南迅速发展成国内知名企业,川仪是我们很好的合作伙伴,也是非常尊敬的竞争对手。每个企业如果有足够的智慧,各自都会在中国这个大平台中找到自己的发展奇迹,这里面没有绝对的对手或伙伴,伙伴可以是对手,对手也可以是伙伴。
《PLC&FA》:由于中国工业起步较晚,可能当前最先进的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还掌握在行业内的国际巨头手中,而并不在国内民企的手中,可以说国内民企与国际巨头存在着较大的综合实力差距,在两化融合的进程中,他们有着怎样的角色分配?
钱晓仑:其实技术是一个武器,一个工具,但实际上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民企已与你昨天印象中的民企不一样了,今天的民企也有很多优秀的品牌,像华为,这样能够在国外制定行业标准的民企品牌,难道你会以此说中国民企在信息产业中落后了?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在这方面已有很多专利技术,民企的空间在于他们之间如何分享这些技术。有的企业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巨人合作,从产品、技术到解决方案,真正需要的是最后一点,在这点上的合作领域相当宽广。
每一个演员都会因为他们不同的特点与特长而去担纲不同的角色,在两化融合中,我觉得民企在技术与应用推广领域里都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特点与特长,承担不同的角色,这其中企业营销网络、企业实力、企业文化等都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page#
首先,从技术方面看,在市场流通如此发达的今天,谁能在两化融合这个平台上成为一号主角。重在看你的工程师对这个产品技术的消化能力。因为现在很多东西都是卡片化、模块化,今天看到的很多新产品技术,只要拿芯片、卡片、模块过来迅速装机即可,只要市场动作足够得快,从初级的技术产品形成到推广,本身就可以有很大的发展。
其次,在产品升级方面可以延伸出更多别人想象不到的产品。技术可以放到任何一种产品的研发应用上,至于延伸出哪一种新产品,这就要看你本身的核心技术是什么,然后与新的通讯技术结合起来,创造更多新的自动化与信息化软件与硬件产品。在今天,数字工厂里每天可以形成成千上万的信息,怎么去管理这些信息,仅在软件开发和用户服务上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在应用领域,没有一个企业可以覆盖所有的工业领域,也不是在每一个领域都表现强劲,每一个企业都有他的长处与短处。本土企业相对规模较小,在强势的工业产品领域里,他的产品可能不是强势的,但是他可以推出他最具特长的产品,扬长避短,缓图发展。虽说西门子博大精深,其实也是在缓慢地积累,一步一步推进中形成的。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异常严酷,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策略。
《PLC&FA》:国内的民企与行业巨头在国内两化融合进程中,其创造的价值与获得的收益有何不同?
钱晓仑:两化融合是强势推进我们行业一个新的增长的引擎,一个最强劲的发动机,将使业内企业走向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这其中民企与行业巨头创造价值的机会是相同的。
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讲,当他们在国内市场取得了比较深远的发展之后,会考虑到实现全球化发展,而其全球化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与外企联合,可以收购,可以独立拓展……。在这里我想说明的一个观点是:兼并与被兼并,从商业本身来讲并不是战胜与战败,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上市是成功,被收购也是成功,能够发展到去收购别人也是成功。在这里面我个人认为很多国内企业都喜欢做大,我觉得做强比做大更重要。你在某一个专业领域里做得很强,好过去收购太多的不擅长或不熟悉的产业,最后变成企业前行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