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领先的汽车涡轮增压器开发商霍尼韦尔公司(NYSE:HON)预计,全球涡轮市场将在未来五年实现销量翻倍。2009年,涡轮发动机全球销售共计1,700万台,201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500万台。
到2015年,中国市场涡轮增压发动机份额将从现在的近10%上升到20%;美国市场涡轮增压发动机份额将从现在的5%上升到20%,年销量将从现在的100万台增长至400万台。
霍尼韦尔同时预计,到2015年,全球商用车涡轮增压发动机销量将从2009年的350万台增长到600万台。
霍尼韦尔的预测是根据所收集到的IHSGlobalInsight(环球视野咨询公司)、J.D.Power和R.L.Polk等公司的分析数据,并结合了客户预期、权威专业人士访谈所得出的。
全球日趋严格的燃油经济和排放标准,加之消费者对更加经济实惠和高燃料效率车辆的需求,使得汽车制造商纷纷转而关注涡轮增压。这一技术可以帮助汽油和柴油车辆在不降低性能的前提下分别节油达20%和40%。同时,相比混合和电动汽车,又可实现大幅成本节约。
霍尼韦尔交通系统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lexIsmail先生表示:“在美国和中国的乘用车和商用车市场,我们已经看到了对于涡轮设备需求的强劲增长。除此之外,涡轮增压有望在新的领域实现增长,比如在此技术普及最高的欧洲,不过这一次是在小型汽油发动机领域。尽管对于混合动力以及电动汽车有很多的报道,但汽车制造商很显然还是将其注意力放在涡轮增压发动机技术上,以实现车辆的节能,并符合日趋严格的排放和节能标准。”
在所有这些区域,涡轮增压的迅猛增长主要是归功于小型汽油涡轮增压发动机在各地备受青睐。
比如在中国,霍尼韦尔交通系统集团旗下业务分支--霍尼韦尔涡轮增压技术部最近就宣布了两个新的汽油涡轮增压项目:为广汽-菲亚特公司和江淮汽车的小排量汽油发动机供应涡轮增压器,其中广汽采用的为1.4至1.6L发动机,江淮为1.5L发动机。江淮汽车与霍尼韦尔之前在中国已有柴油涡轮增压合作项目。目前,霍尼韦尔已与十多家中国汽车制造商开展联合开发项目。
霍尼韦尔涡轮增压技术部中国总经理高定贵先生表示:“霍尼韦尔涡轮增压器在中国已愈加受到行业的认可,最近更是被盖世汽车网评为‘2010最具竞争力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我们很高兴能在主机厂、汽车零部件采购商以及行业专家的一系列独立评估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涡轮增压器品牌,这一认可进一步地巩固了我们的行业领先地位。”
盖世汽车网由盖世集团运营,是中国最大的汽车B2B平台,拥有8万多个全球采购商和12,000个经验证的会员供应商。此次“2010最具竞争力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评选活动得到了商务部及工信部的大力支持。
此次参与评选的候选品牌共有3,000个,通过第一轮严格的独立评估流程筛选出300强,并在2010年9月24日的颁奖典礼上公布最后评出的100强名单。参与评估的还包括盖世旗下《汽车资讯》的20,000名读者。参选产品最终由中国领先的OEM厂商以及中国知名大学的行业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进行打分,参与厂商包括一汽大众、上汽集团、通用中国和宝马汽车。
近来,全球宣布采用霍尼韦尔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汽车,包括美国2011款雪佛兰ChevyCruze轿车、全球燃油效率最高的五座车--欧洲2010款大众Polo汽车、采用涡轮汽油和电动混合引擎的宝马X-6ActiveHybrid以及福特EcoBoostV6。此外,福特还于最近发布了其2011F-SeriesSuperDuty柴油车系,其6.7L的PowerStroke发动机采用了霍尼韦尔的DualBoost涡轮。
霍尼韦尔涡轮增压技术部是全球领先的汽车涡轮增压器开发商,也是霍尼韦尔交通系统集团旗下的一个业务分支。作为领先的汽车供应商,霍尼韦尔交通系统集团专注于通过领先的技术来提高车辆性能、效率和外观。
关于霍尼韦尔
霍尼韦尔国际(http://www.honeywell.com)是一家位列财富100强的多元化技术和制造行业的领先企业。在全球,其业务涉及航空产品和服务,楼宇、家庭和工业控制技术、汽车产品、涡轮增压器、以及特殊材料。霍尼韦尔公司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莫里斯镇,公司股票在纽约、伦敦和芝加哥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欲了解更多公司信息,请登陆访问www.honeywellnow.com。
本报道或许包含在1934年证券交易法第21E项范围内的“前瞻性声明”。除历史事实以外,以下声明可被看作是前瞻性声明,即关于我们或者我们的管理部门打算、期望、计划、相信或者预期将会或者可能会在未来发生的行为、事件或者发展的声明。此类声明是我们的管理部门根据其经验和对历史趋势、当前条件、预期未来发展和他们所相信的其他因素的认知,做出特定的假定与估计。本报道所包含的前瞻性声明同样受到大量的材料风险和不确定性制约,包括但不限于能够影响我们运作、市场、产品、服务和价格的经济、竞争、政府和技术因素。该前瞻性声明并不能确保未来业绩和实际结果,发展和业务决策可能与该前瞻性声明的设想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