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延续了近30年的铁矿石年度谈判机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此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基础更显松动。
据中国钢铁企业网记者的最新了解,一直在推广“指数定价系统”的必和必拓日前称,该公司近一半客户已开始采纳与现货市场挂钩的定价体系。而必和必拓对新议价机制的采用,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旧的铁矿石年度价格谈判机制正在日渐失去其现实存在的意义。
而自去年中国钢企推出以“量大价优”为主要谈判基础的“中国价格”,虽然最终并未形成多大的效力,但也是对于旧的铁矿石年度价格谈判机制的一种有意义的变革。
自中国钢企2002年加入世界铁矿石价格谈判机制以来的几年间,世界铁矿石价格的连年大幅上涨,已经让国内钢企有点吃不消了。虽然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之上的,但长期大幅的价格上涨,还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挤压着中国钢企的利润空间。
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似乎给了中国钢企一次可能的实现机会。但这仅有的一次机会,却葬送在国内众多铁矿石贸易商的无序进口上。虽然中国钢企拥有了不错的谈判资本,而且以世界第一的钢铁产能,也足以成为谈判的重要砝码,但此时的世界铁矿石出口市场的75%已经属于世界三巨头所控,市场的决定权已经由买方转移到了卖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价格”的谈判机制,就更加丧失了实现的可能。
而相比于“中国价格”,必和必拓的短期议价机制显然更加具有实现的可能。据必和必拓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的半年中,该公司从澳大利亚发货的铁矿石仅54%是以年度基准价格卖出,而通过“短期参考定价”售出部分达到创纪录的46%。
而且现实情况下,世界三巨头前不久在与中国钢企之间的铁矿石谈判问题上的审慎态度,也在更大的程度上加重了“中国价格”与“短期参考定价”之间的差距。
相关人士就此表示,一旦这种与现货价格紧密相连的定价机制形成,那么对于中国钢企来讲,对国际铁矿石市场的现实依赖,将会使之陷于更加被动的地位,将不得不忍受长期波动的原材料价格对钢材生产带来的深远影响。
已经受够了旧的铁矿石年度价格谈判机制“压榨”的国内钢企,在这种情况下,又能有几分作为?在今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之初,两拓就有意地敬而远之,那国内钢企在有可能于今年就开始采用的“短期参考定价”面前,就更加显得无计可施。
虽然国内钢铁行业的产能整合,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世界铁矿石价格谈判机制形成强有力的挑战,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中国钢铁行业要想形成理想的状态,恐怕需要在至少五年以上的时间。
所以,在记者看来,2010年度的铁矿石价格谈判,对于中国钢企来讲,又将是一场难打的“硬仗”。随着短期议价机制的有可能现实应用,中国钢企将不得不重新面对高涨的铁矿石价格,而“中国价格”的复出,也更加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