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改变地球命运”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将人们对气候问题的关注度推向史无前例的高度。
为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正在走进并影响我们的生活。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已在会前先后做出了减碳承诺,尤其是中国减碳幅度之大,决心之坚,让世界为之注目。11月25日,我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毫无疑问,低碳发展对中国已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成为实实在在的指标,它将对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经济目标的重新定位形成倒逼机制。任何行业必须适应这一趋势,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低碳之路如何走?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新能源上。但目前新能源在中国刚刚起步,无法在短期内大量替代化石能源。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水电、核电、风电等新能源所占比重仅为8.9%。而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导的化石能源占了90%的份额,其中煤炭的比重高达68.7%。可以这样说,资源禀赋和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化石能源的主导局面,现在依靠新能源也并不现实。当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低碳发展将是清洁能源唱大戏。
而天然气就是这样一种清洁能源。使用天然气能减少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量近10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50%,并有助于减少酸雨形成,延缓温室效应,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它称得上是向低碳、无碳能源过渡的桥梁。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低碳经济时代到来,天然气的主角使命已越来越清晰。预计2020年后,天然气将超过原油和煤炭,成为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首席能源",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所以,石油石化行业要想顺应低碳潮流,除了发力新能源,节能减排、降低能耗,研究碳捕获、封存和利用技术外,目前最有效的做法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天然气,将气化中国的脚步加快、幅度加大、程度加深。从某种意义上讲,天然气是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尽管天然气目前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仅占3.8%,远低于24.1%的世界水平,但我国的天然气正在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天然气储量进入增长高峰期,年均增长4753亿立方米。截至2008年底,累计探明地质储量6.34万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由1998年的9405亿立方米增至2008年3.2万亿立方米。从产量来看,2008年产量775亿立方米,比2000年翻了一番以上。市场方面,2000-2008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由245亿立方米增至807亿立方米,并呈加快增长态势。
目前,遍布全国的骨干输气管网已初步形成,以西气东输、陕京线、川气东送、进口天然气和沿海管道为主线,形成了纵贯南北、连接东西的输气干线。加上即将竣工的西气东输二线,已进入规划阶段的西气东输三线、四线等,我国已建成天然气管道超过3.2万千米(不含城市配气管网)。专家预计未来5~10年,国内新建天然气长输管道的长度将超过3万千米。
因此,无论从资源形势、生产能力,还是从管网建设、市场容量方面讲,我国的天然气发展已经渐入佳境。
就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期间,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大型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迎来了单线通气。月底,2700多公里的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工程也将竣工,到2010年工程全面投产时,将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引进的这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可将我国天然气消费比例提高1至2个百分点,每年可替代7680万吨煤炭。同用煤相比,这些天然气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6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烟尘排放6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36万吨。
这实为石油石化行业低碳发展之标杆。
实际上,2004年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的投产,已经成为带动我国东西部沿线地区发展绿色经济的新引擎。从人迹罕至的新疆大漠戈壁到繁华的大上海,西气东输向沿途13个省市区的3000余家企业、5700万户居民供气,沿线80多个大中城市近2亿人已经受益于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
无论是西气东输一线、二线,还是川气东送、陕京线,无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无论是海上的还是陆地的,我国天然气行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为首的石油石化企业多年来辛勤耕耘的结果,天然气如今已成为其强势业务和增长性业务。凭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不断成熟的经验,石油石化企业完全有实力和能力将天然气板块做大做强,做深做透。天然气大发展必将成为行业之幸、国民之福,并将推动低碳发展之轮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