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G时代的到来,电信行业对于大规模通信网络、宽带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G网络建设以及增值新业务的推出对电源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伊顿公司销售总监胡晓东对《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表示,根据以往通信电源占据建网总投资的份额,2009年,国内运营商投资1700亿元建设3G网络,那么将为UPS带来10亿元的国内市场,占据国内UPS整体市场30%的份额。
拉动整体电源市场增长
电信重组,3G牌照的发放,给众多的设备厂商带来了巨大商机。施耐德旗下的APC大中华区市场推广总监谢卫刚表示,未来三年内移动、电信、联通将至少投入千亿元巨资,分别发展三个3G网络。而通信电源是信息网络的基础设备和安全保障设备,被誉为通信网络的“心脏”,预计3G整体建设将建成基站近35万座。按照1座新建基站要配1整套通信电源的通常用量来计算,如果再算上新接手运营商对原有电源的更换,那么3G建设时期的通信电源需求至少要在35万套以上。
3G推动了全业务的发展,被3G盈利最为看好的全业务需要大量数据中心做支撑,而数据中心也是UPS的主战场。
根据赛迪顾问的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UPS市场共销售产品155.3万台,同比增长率8.9%,销售额为30.4亿元,同比增长7.8%。UPS市场的增长仍然主要受银行、证券、电信、政府等行业大单的需求拉动。
运营商一直不断加大力度支持大型IDC机房的建设。赛迪顾问的《中国IDC业务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指出,电信运营商对IDC重视程度超出以往。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几大运营商占据IDC市场60%以上的份额。特别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其数据中心业务已经占据整体数据中心50%以上的市场。
3G个人移动业务在全业务的催化下,增加了服务器对个人数据存储的需求,如移动办公,照片实时上传服务器等,这也间接加大了运营商对UPS的需求。
绿色是3G电源的发展重点
虽然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发展旺盛时期,信息产业耗能相对比工业耗能相对较少,但随着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信息化耗能将呈现几何式增长。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服务器能耗总花费136.8亿元,折算后的耗电量相当于葛洲坝一年的发电量。
目前国内外电信运营商都已经行动起来。英国电信作为老牌固网运营商,已经开始推行二氧化碳削减计划,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也都组织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小组,着重研究节能产品的应用和制定节能政策。
相对于通信设备,配套设备由于具有投入成本相对较低,对机房安全运维影响相对没有主设备严重等因素,很多运营商已经在逐步选用节能配套产品。
几大电源厂商也纷纷推出生产过程环保,更为节电的UPS产品。胡晓东表示,3G对大功率产品的应用最能够体现它的节能优势,如果采用一个冗余双母线供电机构的机房,具有1000千瓦的负载,使用1200KVA的UPS产品比400KVA产品,在UPS产品十年生命周期内将节省600万元。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电源维护技术支撑中心主任侯福平曾在一个公开轮坛表示,机房节能不但要注重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更要注重系统性。节能需要综合地考虑,系统地开展工作。
凭借这一主导思想,很多厂商在所有设备共有的电源上做文章,如美国Raritan(力登)公司推出的高智能电源管理解决方案,可以实时检测机房内设备用电情况,避免无谓的能源消耗。例如机房空调制冷与机房温度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往往需要将空调时间开放得很长,才能确保设备到达工作温度,采用高智能电源PDU后,完全可以将机房设备与电源联动,当设备到达正常工作温度后,马上切断空调电源,防止空调做无用功,对于机房来说,单这一功能就能节约大量能源。
滋生精细化管理服务
机房节能需要首先知道耗能元凶是谁,对于运维人员来说,了解空调和主设备各占一半的耗能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机房节能的需求。对于所处外界环境和机房内部设备的不同,即使采用市场上最为节能的设备,也不会建成最节能机房。
目前影响机房耗能的因素有很多,不单是空调和主要设备,如突然断电、季节变换等各种复杂原因,都会引起机房耗能的剧烈变化。
美国Raritan(力登)亚太及日本销售及市场副总裁ChrisMcPherson表示,机房精细化管理服务对于机房节能越来越重要,“只有知道机房真正耗能的因素,才能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实时改善。”他表示。
谢卫刚表示,APC通过运用“4C”的理念,充分提高数据中心的效率并能够杜绝能源的浪费,从而实现节能、提高可用性以助力电信运营商实现业务持续增长的目标。所谓“4C”,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紧靠热源的制冷、热空气遏制、容量变化管理、应用合理规划的组件,让企业不必再因使用传统过度规划的系统而浪费大量的电力。
由于机房布局与运维人员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与很多大型设备商一样,很多电源提供商也开始提供各种软性服务。如艾默生、APC等大型公司利用自己在机房建设上的经验优势,开始为运营商提供咨询、部署、监管等各种服务。
3G的到来,不仅为主设备厂商带来巨大市场,同样也为各配套厂商提供了发展机遇,在全球金融危机,各种需求锐减的情况下,有力地支撑了配套厂商的技术和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