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产业政策》中提出,要进一步提高企业集中度,促进水泥工业的企业集团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推进改组改制,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水泥产业的集中度
集中度是表示少数大企业对于一个行业的控制程度。国外通常使用4家企业集中度和8家企业集中度两种指标,以最大的前几家企业占有总产量或总销售额的份额作为集中度。如果一个行业的集中度达到或超过50%,则称该行业为高度集中的行业,不足20%的则称为集中程度不高的行业。
早在建材工业“十五”规划中,就提出“充分发挥大企业投资主体的作用,通过改造、收购、兼并、重组等途径,促进产业进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十五末,水泥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由目前的年产10万吨提高到25万吨,前10家水泥企业(集团)生产能力占水泥总生产能力的比重由5%提高到17%”。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水泥工业突飞猛进,规划中水泥工业预期发展的大部分指标都大大提前实现,惟独集中度不尽人意。截至2005年年底,水泥企业的平均规模不足20万吨,前10家水泥企业(集团)产量占水泥总产量的13.68%。看来提高集中度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我们目前是用前10家大企业的产量所占比例来描述我国水泥的产业集中度的,与国外通常采用的4家或8家所占比例的产业集中度有一定的量值区别。
我国水泥产业集中度的影响要素与发达国家的区别
影响集中度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列于前几位大企业的产量之和,2000年我国前10位的大型水泥企业的水泥产量之和不足3000万吨,到2005年年底,前10位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的水泥产量之和已经达到1.46亿吨;二是总产量,它等于企业总数与平均产量的乘积。当前,我国水泥的产量是由经济发展的需求决定的,而我国企业数量之多和平均产量规模之小是互相牵制的两个因素。
发达国家水泥企业的平均规模都比较高,不存在企业数量过多的问题,产业集中度只突出地表现在少数大企业的产出规模。这是由于这些国家经历了200年前后的市场经济阶段,经过长期的兼并重组历程,众多的中小企业或被兼并或破产,所以其产业集中度都相对较高,其中企业的规模之大尤为突出。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的31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的4家企业集中度超过50%。
我国水泥行业存在着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等制约发展的因素。1995年,我国水泥企业达8435家,立窑水泥产量占水泥总产量的80%以上,全国水泥生产企业的平均规模5万吨。经过“九五”调整结构、控制总量和淘汰落后生产力,水泥企业的总数量有所降低,约为7000家左右,平均产量不足10万吨。“十五”继续进行结构调整,并且新型干法水泥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2005年,有生产许可证的水泥企业6613家,企业产量的平均规模16.1万吨。在西方经济学中提出,行业中竞争的激烈程度和这个行业中企业的数量成正比。从我国步入市场经济,水泥行业由高峰到低谷的两个轮回中也印证了这一点。我国水泥企业数量众多,不仅是集中度低下的原因,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过度竞争、无序竞争的根源。
因此,提高我国水泥产业的集中度,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从扩大大型企业集团的生产规模和减少企业数量两个方面入手。
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的意义和目标
2005年,水泥工业发展所走过的道路给业内外人士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幅下滑和水泥新增生产能力的惯性上冲,一时水泥市场供大于求凸现。1~4月份,水泥全行业亏损。纵观2005年,中国水泥产需增长10.0%,而全年利润总额比2004年下降38.7%。这是许多外国企业家都不能理解的事。把亏损完全归结为产能过剩并不合乎实际。产能是客观存在,而产量可以主观控制。当时处在同样大环境下、同样是产能过剩的钢铁业效益要大大好于水泥业,就是由于它的产业集中度比水泥业高。因此,阻碍水泥工业健康发展的要害是水泥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太低,从而导致过度的无序竞争。
提高集中度,第一是实现规模化生产、发挥经济规模效益、合理配置资源的需要;第二是有利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技术和市场,适应全球化的要求,提高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不断发展壮大;第三,提高集中度是保持我国水泥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我国水泥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工业的保障。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把水泥工业的战略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作为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在日前发布的《产业政策》中,把提高产业集中度作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
《产业政策》提出,到2020年,企业数量由目前5000家减少到2000家,生产规模3000万吨以上的达到10家,500万吨以上的达到40家。基本实现水泥工业现代化,技术经济指标和环保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产业政策》对减少企业的数量提出具体的结构调整目标要求。从而表明了提高水泥的产业集中度,不仅要扶持几个千万吨级的大集团,而且应该大幅度地缩减企业数量。这必将极大地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引导水泥工业“十一五”期间健康有序地发展。
整合重组是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的主要途径
在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的问题上,我国水泥业和发达国家的共同点是都要提高前几家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其不同点是发达国家已无需多考虑企业数量的问题。而我国水泥业是典型的企业数量多、生产规模小的行业,因此在提高大企业生产规模的同时,加快整合重组、减少企业数量是我国水泥业独特而又紧迫的一个问题。
从“八五”末到“十五”末我国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情况来看,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效,相对来说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仍然任重道远。水泥企业的总数量虽然在逐渐减少,但下降幅度显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减少企业数量的难度不言而喻,需要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
若以2005年年底持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数量为基数,2020年水泥企业将减少到2000家,15年间要减少的企业达4000家以上。在水泥需求仍处在上升阶段的时期,减少如此多的企业绝非轻而易举。《产业政策》指出,国家鼓励水泥工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以及股份制等形式发展跨部门、跨地区的企业集团。笔者认为,这是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关键所在。具体地说,通过合资、入股、收购、控股等资产重组方式使大型水泥集团进一步地成长、发展和壮大,这应该是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的主要途径。
水泥企业可以对于水泥的上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实行联合重组,形成产业链,但目前更多的是水泥企业之间衡向的联合重组。联合重组的作用主要有3点:
一是通过重组使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减少行业中企业(独立法人)数量,提高行业的集中度,有效地降低无序竞争,使行业内的企业利润回升,特别在行业景气周期谷底,这是解决水泥企业困境的根本办法。
二是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充分发挥经济规模优势,降低成本,同时保持总产能不发生过分的扩张,使市场的供给不因企业的规模扩大而大幅上升。在当前水泥行业处于潜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其重要。
三是通过资产重组,对被并购企业的存量资产进行改造,可以最大限度地盘活资产,同时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通过控股式的收购,运用较少的资本建立控股子公司,盘活收购对象的资本存量,发展新产品,达到壮大企业自身的同时,集中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以上3点表明,大企业通过重组联合,扩大规模、整合市场,对提高产业集中度效率最高,效果最好。
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个途径就是,以我们往惯用的、大企业进行外延式的产业规模扩张。这种扩张的前提是企业必须有充足的实力。在行业景气度上升的初始阶段可以适时进行,在行业景气度开始下降的阶段进行这种使产能增加的扩张会给企业经营增加难度,也会给景气度开始下降的市场增加新的压力。在水泥行业产能潜在过剩、企业负债率较高的情况下不宜采用这种形式。
大企业肩负着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任
大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国家和行业部门的有力支持,大企业也为行业的发展和国家、地方经济的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家力促把水泥企业做大做强,使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而走向世界,大型水泥集团的成长壮大是水泥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
但几十年来,我们的企业习惯于外延式扩张,甚至冒着过高资产负债率的风险,不遗余力地进行扩建。一些企业,建设的时候对经营风险考虑的不够,经营的时候才想到市场开拓不足。而对战略重组、通过整合市场来发展壮大自己表现出不应有的忽视。即便是国家鼓励整合重组的今天,许多大企业对于建新线的热衷程度还是要比收购其他企业来得高。诚然,收购老企业要面临着技术的更新、设备的换代,要解决人员的安置、负责债务的偿还。这些问题往往使想来收购的企业伤透脑筋,甚至望而却步。
但这里也有认识的问题,收购中小企业,甚至是相对落后的企业看起来似乎增加了负担,但通过收购得到的不仅只是一个厂,还包括了这个厂的无形资产和市场份额。切莫低估这个市场份额,如果以建新线代替整合,以竞争手段打市场并占领这个市场的话,往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压价竞争的过程,所付出的代价要更大。从拉法基收购四川双马可以看出,经过多次并购重组大潮而成长的跨国公司和以基本建设起家的国内企业在观念上的差异。提高集中度是为了使大企业能够驾驭市场、占领市场,不能置市场于不顾,单纯为提高集中度而追求大和搞外延式扩张。
大企业在国家的扶持下成长壮大,同时对国家、对社会也肩负责任。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阶段,联合重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通过重组盘活存量资产,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促进了共同富裕和社会安定。可以说,大水泥企业集团进行联合重组、整合水泥市场是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在尽此责任的同时,本身也将得到发展和壮大——这也是最好的回报。
从上个世纪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就千方百计地为大集团的成长创造各种条件。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几个年产超千万吨的龙头企业,但尚未“走出去”,在国内掌控市场的能力也待提高。而跨国公司骤然加快了收购我国水泥企业的步伐,意在掌控我国的水泥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国内的大企业把联合重组的契机拱手相让,而一味地走外延式扩张的老路,那么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不要说“走出去”,就是国内的立足之地也将会越来越小。在市场竞争的无形“战斗”中,可谓时间紧迫,形势逼人!
大水泥企业集团是水泥工业发展的领跑者,是振兴我国水泥工业的希望所在。大水泥企业集团要肩负起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任,更要肩负起水泥行业联合重组的重任,为把我国水泥工业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工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孙钤)
来源:中国建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