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良群,2005年度上海优秀CIO之一, 是一位看上去有些书生气、斯文的警官CIO。20年前,当他还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时,就和同事一起,着手开发交通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1996年,完成上海交通违法信息系统项目。
1997年,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后简称交警总队)开始像模像样地搞起了信息化。那一年,交警总队从中山东一路‘移师’太阳山路,编制扩大了,新楼也盖好了。18层大楼,信息要“楼内通,楼外联”。
“好在我们年轻,不服输,在交警总队领导的支持下,把墙体内、地板下的布线都通盘考虑,为以后系统升级、信息共享打好基础。”姚良群说自己当年在建筑工地忙得满头泥灰,要不是穿着警服,还真像位建筑工人。交警总队就是靠这样一群年轻人,从不到20台的单机,发展为上千台的联网PC。
上海交警信息化建设以管理和服务并重,前者为业务工作做好技术保障,确保各类系统工作运行;后者则是体现在让百姓出行感受得到的便利。“如果交通信息化没为驾驶员和市民提供服务,就没意义了。”
1999年建起的声讯服务台,便是交通信息化为市民提供的服务之一。“那时,公安部正在建设全国交警管理系统,公安网上能查到全国驾驶员、车辆数据。2000年系统开通后,各地交警部门只要在本地登录,即可实现‘全国漫游’。
堵车是城市交通的顽症,“我们是让现有的城市道路资源上尽最大可能,让机动车、自行车、行人方便上路。”交警总队和电视台、广播电台合作,在上海早晨的新闻节目里,有警官对早高峰的地面和高架路况做出直观的描述;而交通信息台,则动态实时播报全市路况信息,让出行人有个心理准备,避堵躲塞。
“对行车人和乘客而言,这只是眼一瞥、耳一听的事儿,而交警部门从信息的采集、传输、汇总、分析、发布,整个过程投入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的。但我们心里乐意,因为这体现了为人民服务。”姚良群说。
系统整合利民警
2000年开始的“电子警察”,从执法的角度看,其差错率几乎为零。“一般路口有交警执勤的闯红灯、强行拐弯等违法行为,电子警察逮着了也一般不予追究,因为有可能是执勤民警视当时路况而放行的,“这也是交警执法的人性化一面,”姚良群说。
自1997年以来,交警总队相继开发了机动车、驾驶员、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电子警察、违法停车等查询系统,为交通管理工作提供了方便,但它们互不关联,民警感到查询起来很不方便。
后来,姚良群通过对各信息系统的数据格式进行分析和规范,将上述六大查询系统整合为统一的“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民警可以通过车辆和驾驶员两个入口,实现了这些信息间的关联组合,提高了实用性和查询效率,民警感到“舒服多了。”
上海交警总队对于交通信息管理的资源整合和关联利用,在全国是第一例。
心里最没底的系统
上海交警总队是全国公安系统中,最早建设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单位,至今正式投入使用了几十个信息系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
如何充分发挥这些信息的作用,建立“交通管理综合信息分析系统”,为现代化交通管理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姚良群的新挑战。
2004年,交警总队开始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仓库的建模,将总队各种分散型的数据进行汇总,建立起总队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系统。
领导及业务部门的分析人员,可以随时获得所希望的数据,并对单一性、时段性、复合型等多类交通问题的分析报表,以表格、曲线图、三维图等方式呈现。几十种的报表,外行人看像“天书”,内行人就能找出门道,为预测和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这套系统会让交通管理信息化发生质的变化。”比如,高架匝道的开启,如何在第一时间告知需要的人群?十字路口的信号灯,多少时间翻灯最合理?
姚良群说,做过这么多的系统,最没底的就是这套系统。“业务部门提不出具体的需求,即便是提出了需求,也时刻在改变。”
姚良群虽然是IT的内行,但是在统计学方面并非专长,交警总队将联合有关高校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对目前的交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初步形成较为实用的数学模型,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
应对未来挑战
20年来,姚良群主持研发的完成十几个信息系统建设。这样的快速的生活节奏,他已经非常适应。出差在外,呆酒店里无所事事时,反而感到有些失落。尽管非常热爱IT这行,姚良群也会偶尔出现厌烦的时候,“‘冷’一下就过去了,继续面对现实。”姚良群笑着说。
信息化不能停,姚良群还有更多的挑战。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们当下所做是围绕7000万人流来模拟演算,”姚良群说,让人、车、路的配置达到最佳效果,使交通拥堵减小到最低程度,提高人和车的通行效率,不仅仅是交警部门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画好“数字上海交通”这张地图,协调好大系统和各个应用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姚良群企盼着蓝图早日变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