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电机行业不能承受之重
硅钢片作为电机行业主要原材料,在电机生产成本中"举足轻重",约占电机生产总成本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硅钢片价格上涨100元/吨,电机制造成本上升33元左右。同时,电机又是材料密集型商品,由于设计和工艺的原因,生产电机用硅钢片净重利用率(指构成产品实体部分)仅在50%左右徘徊,有的电机还达不到50%,利用率仅有40%多。近几年,冷轧无取向硅钢片、热轧硅钢片价格大幅上涨,电机行业特别是中小型电机行业因离散度高、规模批量不大,背上了沉重的成本包袱。于是,被迫减产者有之,停产者有之,少数企业甚至关门走人。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要降低电机的生产成本,重要的一点是硅钢片冲剪加工必须打破"一厂一点"的陈旧模式,走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套裁之路。
突围各有路数
在计划体制历史背景下,国内电机制造厂大多数设有硅钢片冲剪加工车间,自有设备和人员,是典型的"小而全"。由于任务制约,冲剪车间处于能力放空"吃不饱,饿不死"的忙闲不均状态,从材料利用率来说:受自身生产电机大小的限制,搭配套裁困难,利用率低,产生大量的边角余料无出路,到时往钢厂回炉了事,造成浪费。由于产品是统购统销,成本分摊压力不大,对硅钢片套裁实施市场化紧迫感不够,始终处于"纸上谈兵"。
然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特别是国外进入国内的"三资"企业,对传统的"一厂一点"进行改革,舍弃"小而全",将硅钢片加工套裁交由社会上的冲剪工厂进行,企业只是对硅钢片品种、规格、材质提出详细的要求,平时定期派专人去现场检查保证按质、按量、按时将加工好的硅钢片定转子运到指定的地点入库,进行下道工序的加工,与专业加工厂结算一般采用"带料加工"和"双经销"形式。由于规定了双方的义务和权利,较好地解决了供应链和资金链的问题,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批量废品或脱期交货的现象,保证了主机生产厂的生产周期。据笔者了解,目前上海地区具有一定规模专业化硅钢片套裁中心已初具规模,月加工能力自数百吨~千把吨的已有十几个。
与此同时,一些国企的冲床加工车间实行了主辅剥离,因环保的要求冲床车间已搬到郊区,实行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除加工本厂的硅钢片外,还承接社会上其他厂的冲剪任务。上海一些经销硅钢片的流通商还在上海宝山地区建立了物流中心,在大仓储基础上,对硅钢片实施"剪切、分条、开平"等初级流动加工,据笔者估算,目前上海有"剪切、分条、开平"设备物流中心不下数十家。
相濡以沫
电机具有强烈的通用性,无论是发电机,电动机、直流电机、分马力电机,油泵电机、微电机、电动工具、家用电器等是为社会提供动力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需求量相当大。由于历史的原因,电机行业大型骨干企业相对较少,中小企业随处可见,如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就有无锡、苏北、浙江、台州、福建、福安等,分布集中、产品规格"撞车",竞争趋向白热化。制造电机用的硅钢片、优质钢、轴承、电机外壳铸件、化工材料、辅料等均涨价,电机行业受到多面夹击,而硅钢片又是头道工序。电机行业必须对硅钢片实行市场化套裁,如上海某生产发电机合资企业,近200名职工每年能生产200万千瓦发电机,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硅钢片套材由社会化承担,它的转轴也有专业加工厂完成,消化了部分涨价影响,取得了可贵的经济效益,类似例子还有不少。
当然,已经开办的专业化硅钢片套裁加工企业,从严格意义上讲,还只是套裁中心的一个"雏形",离真正市场化、专业化加工中心还有相当距离,有的设备冲压能力不足,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冲"还不多,有的企业能力放空现象存在,有的资金还比较紧缺……这些"中心雏形"还需要得到电机行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