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企业资讯>电力工业“十五”规划及近期行业技术发展重点

电力工业“十五”规划及近期行业技术发展重点

发布时间:2003-10-22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企业资讯 人浏览
关键字:

电力工业

导  读:

电力工业“十五”规划 

 前言

  电力工业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又是公用事业。电气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使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缺电局面得到基本缓解。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拥有发电装机容量和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还很低;电力工业快速发展中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开始显现;电力使用者对降低价格、改善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电力工业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为了满足新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要求,电力工业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适当加快电力发展,以保证充足可靠的电力供应;突出结构调整,加强电网建设,促进西电东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深化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步伐,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九五”期间取得的成就

  1.生产能力持续增长,消除了电力“瓶颈”的制约

  “九五”以来,电力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8%,长期存在的严重缺电局面得到了基本缓解,消除了电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到2000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1932万千瓦,其中水电7935万千瓦,占24.9%;火电23754万千瓦,占74.4%;核电210万千瓦,占0.7%;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约33万千瓦。全年发电量达到13685亿千瓦时。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达16.4万公里,其中500千伏输电线路2.7万公里;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41000万千伏安,其中500千伏变电容量9400万千伏安;500千伏直流线路1045公里,额定换流容量120万千瓦。

  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电力工业体系,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除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外,我国已经形成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川渝和南方互联等7个跨省区电网,以及山东、福建、海南、新疆、西藏等5个独立的省级电网。除西北电网主网架电压等级为330千伏外,其它跨省电网和山东电网均已建成500千伏主网架。华东电网装机容量已超过5000万千瓦。全国最大的火电厂装机容量为240万千瓦,最大的水电站装机容量为330万千瓦,最大的核电站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随着三峡输变电工程、东北和华北联网等工程的实施,电网发展已开始进入大区电网、独立省(区)电网互联的新阶段。目前,我国已初步掌握60万千瓦火电机组和5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技术;核电、直流输电技术的国产化已经取得初步进展;已经具备修筑240米高双曲拱坝、180米级各类大坝和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施工能力。

  在电力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工程安装质量、工艺及机组投产移交水平大幅度提高。各大电网的计算机监控调度系统进入了实用化阶段,电网运行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现代化管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华东等电网主网稳定性达到了三相故障不失稳、不损失负荷的水平,全国各主要电网频率合格率均达到99.9%以上。 2000年全国供电煤耗为394克/千瓦时,比1995年的412克/千瓦时下降了18克/千瓦时;线损率从1995年的8.8%下降到7.7%。 

  3.电力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从电力工业的实际出发,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电力工业的发展。通过实行集资办电和利用外资政策,发电环节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电力企业加强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稳步推进;电力工业政企分开、农电体制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试点三项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4.电力法规框架初步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从1996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目前,以《电力法》为基础,以《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电网调度管理条例》和《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为骨干,以相关配套的电力行政规章和地方性电力法规为补充的电力法规框架初步形成。电力工业初步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

  5.电力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

  小火电无序蔓延的状况得到初步遏制,关停小火电机组约1000万千瓦,高效大容量机组比重逐步上升。水电发展更加受到重视,三峡等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按计划稳步推进。电网建设投入显著增加,西电东送通道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送电能力不断增加。1998年以来在全国进行的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使城乡电网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得到提高。

  6.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全国火电厂基本实现了烟尘和废水达标排放,2000年烟尘排放总量与1995年相比下降了约25%,废水排放总量下降了约35%,废水回收利用量增加了约一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脱硫技术国产化和产业化取得了实质进展;年粉煤灰综合利用量超过6000万吨;水电和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规范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力工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

  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电网结构薄弱,对局部地区的资源优化配置还存在“瓶颈”制约;电网的输电与配电、高压与低压,一次与二次环节之间的配置还不够协调,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电网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水能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率只有20%左右,尤其是调节性能好的大型水电站比重偏小;有效抑制小火电机组生产和建设的宏观调控、环境保护等有关制度尚不健全,常规小火电机组比例仍然过大;电网调峰能力普遍不足;火电电源布局不尽合理,西部矿区、坑口电站的开发建设相对迟缓。

  2.电力发展水平和电气化程度仍然很低

  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仅38%,洁净煤发电、核电、超临界机组、高压直流输电等先进技术应用甚少。供电煤耗、线损率分别比先进国家高60克左右和2-3个百分点。我国人均拥有发电装机只有0.25千瓦,人均发电量只有1078千瓦时,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发达国家的1/6~1/10。全国还有574万户家庭没有用上电。电能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为11%左右,远低于17%的世界平均水平。电煤消费占煤炭总产量的比重约50%,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比重。

  3.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

  我国能源资源以煤炭为主,在电源结构方面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继续维持燃煤机组为主的基本格局。目前已采取烟气脱硫措施的火电机组容量仅500万千瓦左右,绝大多数火电厂还没有采取脱硫措施。“九五”期间二氧化硫排放的减少,主要是通过关停小火电机组和“两控区”内的火电厂换烧低硫煤实现的,火电厂的二氧化硫污染排放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这已成为电力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约因素。

  4.电力工业管理体制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以及电力供需矛盾的基本缓解,电力工业在缺电时期形成的一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规章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由于电力工业的体制性缺陷,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效率低、服务差的问题;电力市场壁垒阻碍着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电价形成机制不能充分反映市场的供需关系,制约了电力消费的有效增长和电网的发展,也妨碍了节约用电和环境保护技术的推广应用,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十五”期间面临的形势和市场环境

  (一)面临的形势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工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取得明显成效,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产业结构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高附加值、低消耗的产业将得到发展,大量设备、技术、工艺落后和浪费资源的企业将被淘汰,单位产值的电耗将趋于下降,为此对电力工业的增长方式将提出新的要求。电力工业发展在保持适度增长的同时,必须切实转变电力增长方式,实现从重视增加数量和规模到重视提高质量和效率的转变。

  2.经济全球化对电力工业将带来积极的影响

  目前,我国与境外电力贸易数量甚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会对电力行业造成明显的直接影响,但是会带来一定的间接影响。总体上看,利大于弊,有利于电力工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电力工业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所需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会有所增加,既可弥补国内某些设备品种和数量的不足,又可通过消化、吸收,逐步增强国内制造先进设备的能力,推动国内电力设备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电力行业整体的技术装备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外商在我国电力领域的投资将会进一步扩大,由外商投资经营的发电企业的数量会不断增加,从而促进我国加快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电力工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

  3.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对电力工业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在新世纪发展的重大任务。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作用越来越大,国民经济信息化将促进电力工业的信息化进程。电力工业必须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技术创新及其在结构调整中的贡献率,建立、发展电力工业的信息网络和体系。

  4.电力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任务十分艰巨

  电力是清洁高效的能源转换利用形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提高电力消费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电气化程度,是我国充分利用资源、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一项根本措施。电力工业也是资源消耗大户,提高电力的生产和使用效率、降低消耗,特别是节约和降低水资源、石油资源的消耗,对我国重要战略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电力工业在努力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提高电气化程度的同时,要加大对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按照国家环保法规和标准,积极采用环保新技术,特别是煤炭的洁净燃烧技术,加快环保达标治理的步伐。

  5.电力工业要与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

  电力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其他行业的支持,同时也带动国内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已具备60万千瓦级及以下发电设备制造能力,其中30万千瓦级机组的产量已能够满足电力发展的需求,但火电机组的设备质量和调峰技术指标有待提高。超临界机组、洁净煤发电机组、大型联合循环机组以及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大型灯泡式水电机组、高于75万千伏安的大容量变压器和高电压等级直流输电设备等国内尚不能完全自主制造,需要通过技贸结合方式,引进技术,逐步消化吸收。同时要努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加快国产化的步伐。

  6.西电东送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

  我国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煤炭资源的60%集中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其余也主要分布在河南、贵州等中西部省份;尚未开发的水电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在西南和黄河中上游地区。但是,我国的经济、人口和用电负荷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开发西部电力资源,尤其是开发西部水能资源,实施西电东送,不仅可以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和“两控区”范围内的环保压力。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施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大举措。扩大西电东送,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是电力工业调整战略布局、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将对未来我国电力工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带来重大影响,随着西电东送规模的扩大和全国联网进程的加快,东西部之间的电力联系将更加紧密。

  (二)电力需求预测及分析

  1.电力需求将保持稳步增长

  “九五”期间,全国发电量年均增长6.3%,各年增长速度呈先降后升的趋势。1996年发电量增长速度为7.2%,1997年为5.1%,1998年下降到2.1%,1999年回升到6.5%,2000年达到11%。

  根据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分析、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结果,预计 “十五”期间全国电力需求的平均增长速度为5%,实际增长速度可能略高一些,但相对 “九五”各年的增长速度,“十五”期间将比较平稳,电量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2005年全国年发电量将达到17500亿千瓦时以上。

  2.用电构成将继续发生变化

  经济结构调整使得电力需求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第二产业用电比重减小,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比重相应提高;工业内部高耗电行业(冶金、化工、建材等)和传统行业(纺织、煤炭等)用电比重减小,低电耗、高附加值产业的用电比重相应提高。

  综合考虑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逐步推进,预计第一产业用电将稳定增长;第二产业随着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单位产值电耗将进一步降低,在全社会用电中的份额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用电在全社会用电中的份额将逐步上升;城乡居民用电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3.各地区供需平衡的差异将逐步缩小

  在总量基本平衡的同时,当前各地区的电力供需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东北电网、福建电网和海南电网电力装机过剩较多。华中电网和川渝电网由于水电比重较大、调节性能差,丰水期电力过剩。华北电网、华东电网、山东电网和广西、贵州、云南电网电力供需基本平衡,电网中的局部地区存在短时供应不足的情况。广东电网2000年以来,在用电高峰期出现了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十五”期间,随着进一步实施宏观调控和电网之间的互联,各电网之间的供需平衡差异将逐步缩小。初步分析,东北电网、海南电网供过于求的情况还将延续一段时间;广东、浙江、河北南部等局部地区供应不足的问题在“十五”初期有可能加剧;其他地区将基本保持供需平衡。

  4.电价对电力需求的影响将趋于明显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各行各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价对电力需求的影响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影响企业的用电水平。电价高于企业的承受能力时,用电量明显减少;二是影响高耗电产业发展的地区分布和现有布局。高耗电产业将纷纷由电价高的地区转移到电价低的地区,致使各地区电力需求增长格局发生明显变化。随着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电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将更多地受到电价水平的影响。

  5.负荷增长速度将持续超过用电量增长速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电力负荷特性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随着空调拥有量的不断增加,气温对用电负荷的影响越来越大,部分省份全年最高负荷逐步由冬季向夏季转移,导致年最大负荷增长的波动性增大,各电网日负荷率、年负荷特性值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今后负荷的增长将继续高于用电量的增长,调峰矛盾日趋突出,电网需要的调峰容量逐年增加。“十五”电力供需的矛盾将主要表现在调峰能力不足,或是调峰的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电网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的需要。

三、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转换经营机制、转变增长方式,促使电力工业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深入贯彻国家能源、产业、环保等各项方针政策,坚持统一规划、优化布局、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原则。加强电网建设,推进全国联网。进一步调整电源结构,充分利用现有发电能力,积极发展水电、坑口大机组火电,压缩小火电,适度发展核电,鼓励热电联产和综合利用发电。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2.基本原则

  坚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基础,搞好电力综合平衡、地区平衡,提高质量、降低价格、改善服务,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拓和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优化地区布局,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重点,注重电源结构和地区布局的统筹、协调、合理安排。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加大西部地区电力开发力度,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促进电力发展,提高科技进步对电力工业发展的贡献率,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二)电力发展与结构调整目标

  1.电源

  努力改善电力投资环境,保持相应的电力建设规模,保持电力供需的平衡。“十五”末期,全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3.9亿千瓦,其中水电9500万千瓦,火电28600万千瓦,核电870万千瓦,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120万千瓦。

  2.电网

  “十五”期间,全国联网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05年末,除新疆、西藏和海南外,各相邻电网基本实现互联,电网结构更加合理,具备防止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的能力;全国22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线路达到23万公里,变电容量达到6.7亿千伏安;二次系统与一次系统协调发展,通信网络整体能力大幅度提高;城市电网供电可靠性平均达到99.9%,部分重点地区达到99.99%;电网综合线损率控制在7%以下。

  3.技术装备

  继电保护、电网稳定控制、超高压输变电、水电筑坝等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大型超临界火电机组、空气冷却机组、洁净煤发电机组、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核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和电力环保装置等设备的国产化步伐;直流输电、500千伏大容量变压器、电力环保技术等,具备独立的设计、建设和设备供应能力;建立和完善适应电力工业发展需要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体系、检测与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有关电力节能环保技术以及迫切需要的难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掌握占据未来电力科技制高点的技术。

  4.环境保护

  按照国家环保法规和标准要求,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全国火力发电厂主要污染物年排放总量基本维持在2000年的排放水平,并力争有所降低。二氧化硫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废水回收利用率达到60%以上。

  5.农村电气化

  在农村电力“两改一同价”的基础上,力争通过十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农村电气化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为全面实现农村电气化打下坚实基础。全面完成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实现一县一公司。县及县以下人均年用电量及人均生活用电量有较大增长;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和富裕程度,建成一批电气化县、电气化乡(镇)和电气化村。到2005年,全国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进一步减少无电农户。

四、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

  (一)加强电网建设,推进全国联网

  1.加强电网建设与改造

  电网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继续加大对电网建设的投入,扭转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的局面,实现电网与电源的协调发展,实现西电东送、电网互联和受电端网架的协调发展。同步做好二次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重视配电网建设,继续做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优化配电网络,城网发展与城市建设相协调,提高配电网运行监控水平,提高电能质量。加强和优化农村电网结构,提高农村电网的供电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损耗,以适应小城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2.努力推进全国联网

  继续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三峡输变电工程;继续加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大西电东送通道;建成七项电网互联互供工程,即:东北与华北联网、福建与华东联网、西北与华中联网、华中与华北联网、川渝与西北联网、山东与华北联网以及三峡送电广东;做好山东与华东联网的前期工作。同时,进一步改造和完善各电网主干网架。

  (二)充分利用现有发电能力

  加强技术改造,努力提高现有发电设备的利用效率。利用现已成熟的技术手段,对国产20万千瓦和30万千瓦级火电机组继续进行更新改造,使平均供电煤耗降低10-15克/千瓦时,主要火电机组的调峰能力达到50%左右,提高机组等效可用系数,合理延长机组寿命,电厂自动化达到集控水平。对部分水电站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水电站无病、险坝,提高水电站自动控制水平,保持大中型水电机组平均等效可用系数的稳定;对部分水电站进行扩机增容改造,提高出力和调节能力。

  (三)进一步调整电源结构

  积极发展水电。重点开发长江中上游及其干支流、红水河、澜沧江中下游、乌江和黄河上游等流域的水电资源。调峰能力不足、系统峰谷差大的电网,在对各种调峰手段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技术经济性较好的站址,适当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十五”期间,开工建设龙滩、小湾、水布垭、构皮滩、三板溪、公伯峡、瀑布沟等调节性能好的大型水电站,改善水电电源结构。同时做好水电河流规划和重大水电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保持必要的前期储备。

  优化发展火电。不断优化火电的机组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实现火电技术的产业升级和更新。要继续按照国家现行政策,压缩小火电,努力实现“十五”期间关停小火电和替代老旧机组共2500万千瓦的目标;严格限制常规小火电的发展,不断提高大机组和高性能机组的比重;积极推进热电联产和综合利用发电,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新建的燃煤电厂主要采用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的高参数、高效率、调峰性能好的机组。在山西、陕西、内蒙和西南等能源基地建设矿区、坑口电厂,向东部及沿海缺能地区送电,促进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全国联网。积极引进和发展超临界机组,推进循环流化床等洁净煤发电示范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加快循环流化床锅炉和脱硫设备的国产化步伐。

  适量建设天然气电站。在沿海缺能地区及大城市,根据国内天然气资源开发、西气东输工程的进展,以及国际天然气市场的情况,因地制宜地适量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促进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电网调峰能力。

  适当发展核电。适当开工建设核电国产化驱动项目,逐步实现核电自主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的目标。

  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发电。加快以风力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建设,在新疆、内蒙、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开发规模较大的风力发电场。继续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发电。

  (四)促进西电东送

  调整东西部电源建设的布局,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在加快西部地区电力资源开发进度的同时,合理控制东部地区常规燃煤电厂的建设,为西电东送提供市场空间。

  在南方互联电网重点做好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工程。开工建设龙滩、小湾和构皮滩等大型水电站,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当建设燃煤电厂。主要建设天生桥至广东第三回、昆明经罗平至天生桥、贵州经广西至广东三项5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以及贵州至广东、三峡至广东两项 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

  在中部电网配合三峡水电站的建设,重点配套建设三峡输变电工程,总规模为交流500千伏输电线路6900公里,直流 500千伏输电线路2200公里,交流500千伏变电容量2475万千伏安,直流换流站总容量1200万千瓦。其中约60%的三峡输变电建设工程在“十五”期间完成。疏通四川电力外送的电网通道,为四川电力东送创造条件。

  北部电网在现有山西大同至北京房山、内蒙丰镇经张家口至北京昌平三回500千伏西电东送输电线路的基础上,加大蒙西、山西向京津唐送电力度。到2005年,京津唐地区接受蒙西送电容量超过270万千瓦。加快开发西北黄河上游水电站、建设陕北和宁夏煤炭基地坑口电站的步伐,努力实现向华北电网送电。

  (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在继续做好对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及回收利用的基础上,加大对火电厂二氧化硫污染控制的力度。严格执行“两控区”政策,位于“两控区”范围内的新建、改建或在建燃煤含硫量大于1%的火电厂,必须安装脱硫设施;位于“两控区”范围内已建燃煤含硫量大于1%的火电厂,分期分批建成脱硫设施或采取其它具有相应效果的减排二氧化硫的措施;除以热定电的热电厂外,在大中城市的城区及近郊区不再新建燃煤电厂;其他地区的火电厂,也要按照国家环保法规和标准,采取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项电力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力争在“十五”末期我国烟气脱硫产业初具规模, 30万千瓦及以上的国产湿法脱硫机组投入运行。

  (六)大力开展电力工业节水、节油工作

  加强火电厂的节水管理,在新建火电厂推广应用成熟的节水和废水回收技术,加大对现有火电厂节水技术改造的投入,加强对新的节水技术和工艺的研究开发。在长江中下游、沿海等丰水地区新建的火电厂,推广直流或半直流供水技术;在严重缺水地区新建的火电厂,推广空冷技术;在其他地区的火电厂,推广使用提高循环水浓缩倍率的稳定剂,以减少用水消耗;在供热电厂,推广供热回水处理与利用技术。全面推广高浓度水力冲灰和干除灰、除渣技术。

  对燃油电厂实施燃煤和水煤浆代油技术改造,或结合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实施天然气代油技术改造;对仍在使用大油枪的燃煤机组全部完成采用小油枪的技术改造;通过改造提高锅炉在低负荷下的稳燃能力,减少助燃用油;积极开展等离子无油点火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同时加强管理,降低机组停运次数,以减少火电厂点火用油。

  (七)推进农村电气化事业

  农村电气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保证,大力推进我国农村电气化事业是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对县级供电企业实施公司制改革。优化发展小水电,支持有调节性能的小水电发展;改善农村电网结构,防止重复建设,提高供电质量和服务质量,着力降低农村电价水平,减轻农民负担;开发建设小型分散供电系统,解决电网覆盖不到地区无电农户的用电问题。

五、促进发展与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电力法制建设

  适应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程,按照新时期电力发展的总体思路,修改《电力法》,制定电力市场运营和监管的基本规则,合理界定电力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的职责,明确电力企业的权利、义务,维护电力投资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补充和修改电力营销和服务规则,以及电力公开、公平、公正调度的有关规定;在推进电力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改革和完善我国电力行政执法体系,抓紧研究制定《电价管理条例》和《农村电力管理条例》,形成依法管电、办电、用电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秩序。

  (二)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深化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电力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促进电力企业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和有效的政府监管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电力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坚持积极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方针。积极利用国外贷款,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电力工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结合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和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进程,进一步规范利用外资项目管理办法,改革和简化行政性审批程序,不断改善国外投资者在发电领域的投资环境,促进外资项目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

  (四)改革电价、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

  进一步深化电价改革,改革电价审批制度。根据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要求,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全面实行丰、枯和峰、谷电价,加强对电价的法制化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和其他有关政策的作用,大力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鼓励合理有效地利用电力资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五)加快科技进步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电力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紧密结合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力争在部分电力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的机制,促进科技产业化进程,用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和更新换代,迅速提高电力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技术发展的战略性跨越,提高科技在电力行业经济效益中的贡献率。

  (六)加快电力工业信息化进程

  适应电力工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电力工业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努力推进电力工业的信息化进程,同时通过电力信息系统向全社会提供服务,参与竞争、打破垄断,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进程。制定出台推进电力工业信息化的优惠政策,完善有关的法规标准,促进电网二次系统设备的国产化,加强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努力建成功能齐全的全国电力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完善有关电力工业的电子商务运营系统,全面提高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水平。结合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强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管理。

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提供

 晋中工业信息网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nrusj6oaluvv.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十五”规划

下一篇:冶金工业“十五”规划及近期行业技术发展重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相关新闻
电力工业
  • 施耐德电气深耕中国,与电力行业共成长

    中国电力工业大步前进,作为全球能源管理和自动化领域数字化转型的专家,施耐德电气有幸参与并见证了整个伟大历程,与合作伙伴和广大用户一起,推动了中国电力工业的转型升级。

  • 智能电网全面建设将加速低压电器行业转型升级

    我国低压电器行业在经济形势不稳定、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趋于高位并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形势下艰难的度过了“十二五”开局之年。

  • 电力工业“十二五”投资将达5.3万亿元

      未来五年,我国电力行业仍将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简称“中电联”)日前牵头完成的《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电力工业投资将达到5.3万亿元,比“十一五”增长68%。   今年4月份,中电联启动了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工作,行业内主要企业和科研机构均参与

  • 第十三届国际电力设备及技术展览会10月19日在北京隆重开幕

      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第十三届国际电力设备及技术展览会(EPChina)暨第六届国际电机工程及电工装备展览会,将于2010年10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再度隆重举办。   EPChina是中电联的重大品牌项目,得到了全行业鼎力支持,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

  •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史

    中国的电力工业从1882年第一座电厂建成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经历了67年,装机总容量才达到185万千瓦。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到1980年全国总装机容量已经达到6500万千瓦。1981年到1999年的19年期间,新增装机容量就超过2.23亿千瓦。“六五”期间电力年消费平均增长6.52%,“七五”期间为8.65%,“八五”期间为9.99%,呈急剧

  • 非洲的核电之梦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日前在坦桑尼亚表示,非洲国家可以通过区域性方案和平利用核能,提高生产力,确保能源和粮食安全。巴拉迪此言的背景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对开发利用核电表示出兴趣。继南非、尼日利亚、埃及和肯尼亚之后,东非国家乌干达近日也成立原子能委员会,正式加入发展核电的行列。   

  • 2008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表明节能减排成效显现

      2008年,电力行业经受了多重困难的严峻考验,圆满完成了全国经济运行和奥运保电任务。全国电力建设与投资结构继续加快调整,电力新增生产能力持续较快提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电力消费需求减缓,发、用电量增速大幅回落;电力节能减排成效继续显现。     2008年,南方部分地区遭遇百年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

  • 改革开放促进电力工业大发展

    改革开放30年,电力工业和各行各业一样,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单就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来说,2007年达到7.13亿千瓦,跃居世界第二位,比1978年的5712万千瓦增长了近11.5倍。这样的发展速度当然是在全国改革开放总的形势下取得的,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电力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