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郭台铭的野心
富士康A股上市在即,68岁的郭台铭这段时间穿梭于广东、北京、天津,频繁地见机构、会官员、做演讲,反复地讲着他的工业互联网梦想。然而,被“代工厂”标签缠绕的富士康,目前或许撑不起老板的梦想。
撰文| 甄祥晴
编辑|徐伟
转自市界(newsseeker)
距离富士康正式登陆A股,还有不到36个小时。
6月6日下午,富士康集团总裁郭台铭一身藏蓝色西服,出现在富士康举办的“三十而立智造未来”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重新回顾起富士康的30年。“我们对员工不但提供工作机会,吃喝拉撒睡,还要包办他所有的东西,包括婚姻,我们真正回归到人民公社时期,但我们学到了很多。”
这场论坛,被外界视为富士康正式登陆A股之前,郭台铭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说。6月8日上午,富士康就将正式在A股上市交易。
郭台铭目前的身份是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鸿海精密间接持有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即后天上市的“工业富联”)控股股东中坚公司的100%权益。
▲ 鸿海精密创始人兼总裁郭台铭
郭台铭用九个字关键词来形容富士康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即云移物大智网+机器人,涵盖云计算、移动信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机器人。他表示,要尽力在中国先进实体经济中担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领头羊。
工业互联网,成了郭台铭的梦想。但目前的富士康,亟待摆脱的,是多年的“代工厂”和“血汗工厂”的烙印。
郭台铭的野心
5月16日,为了清华一堂选修课,郭台铭推掉了与李嘉诚的饭局,坐了3个小时飞机,吃了一碗阳春面。
晚上七点半,郭台铭一身休闲服、头戴大红的帽子,出现在清华大学主楼后厅。他想跟清华学生交交心,“你们都喜欢去互联网,去投行,搞金融,而我觉得下一个机遇是工业互联网……”
这次以《实体智造+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赋能时代来临》为题的授课,吸引了大量人前来旁听。一位清华学生直言:从没见过这么爆满的选修课。
郭台铭,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鸿海精密间接持有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工业富联”)控股股东中坚公司的100%权益。郭台铭为富士康站台在情理之中。
和最近在其它公开场合一样,郭台铭继续为工业互联网摇旗呐喊,并称富士康将尽力在中国先进实体经济中担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领头羊。
工业互联网,成了郭台铭的梦想。但,被代工厂标签缠绕的富士康,目前显然撑不起老板的梦想。
▲郭台铭在清华演讲
不曲折的故事一定不是好故事。作为演讲者,郭台铭深谙这个道理。
在回顾富士康发展时,郭台铭没有遗忘一个重要年份:2007年。这一年,苹果推出了第一代iPhone。
郭台铭与乔布斯见面,乔布斯向他展示了iPhone。
▲ 乔布斯向郭台铭展示iPhone
乔布斯和郭台铭的合作,对富士康来说,是走向“全球最大代工厂”的重要一年。郭台铭风头正劲。
同年,阿里巴巴举行电商大会,马云邀请郭台铭参加,并在对话环节说道:“我这只蚂蚁可以踩死你这只大象。”
郭台铭说自己当时并不相信,但十年后相信了。在演讲中,他一再说对马云与阿里巴巴“看走眼”,不过这一次,“工业互联网时代刚刚开启,不会再看走眼”。
十年后,郭台铭出现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再度与马云相会,和刘强东等大咖交流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机遇、新风口。
郭在此次会议上高度评价了工业互联网,认为平台价值将是消费互联网的100倍,并称“BAT、谷歌等互联网公司只要做到硬件,就会投降,它们做不了实体经济,未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价值将非常大,甚至是富可敌国。”
在他看来,富士康已经不再只是一家代工企业,工业互联网将成为富士康的核心。
5月15日下午,郭台铭在与博时基金总经理江向阳见面时称,工业互联网是鸿海集团近五年转型的重要方向,是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将互联网技术、智能系统融入到传统制造中的重要载体。
作为首只即报即审的独角兽,富士康IPO创新的引入了战略配售。据悉,目前富士康已经初步完成了战略投资者的遴选工作,BAT等互联网巨头大概率将参与战略配售。富士康此次上市募资或超300亿元。
如何撕标签
长久以往形成的标签难以撕去。富士康也很难撕掉“全球最大代工厂”的标签。
“希望各位不要说我们是工厂,”郭台铭显然也了解外界对富士康的既有印象,“我们不是工厂,而是智能制造基地。”
他说,富士康将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全面应用AI技术赋能视觉检测、人流与物流的实时异常处理和设备自主诊断等工作。
机器人换人正是富士康迈向工业互联网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富士康开展机器人换人计划。在2015年年度总结大会上,郭台铭明确宣布,将于2020年实现30%自动化。
2016年10月,富士康便传出超过4万台机器人已经全面参与到公司生产流程中,在昆山已经裁剪了6万名员工的消息。当时,富士康自动化技术发展委员会总经理戴佳鹏向外界透露,富士康每年会生产10000台机器,每台机器都有可能替代人工。
在清华授课中,有人问郭台铭,智能制造工厂的到来,对于一些基础线的工人将会产生什么影响。郭台铭回答,减少人力并不是把他开除,而是会给予一定的培训,最终的结果是希望人力与人工智能达成协同作用。
“你们清华的学生现在毕业了都喜欢去互联网,去投行,去搞金融,而我觉得下一个机遇是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加人工智能加实体经济…”在清华演讲中,郭台铭希望从人才结构上开始撕标签。
郭台铭透露,富士康正在打造智能生产基地,而目前打造智能生产基地的员工平均学历是硕士。
进军半导体
掌握核心技术才是成为一家科技公司的立足之本。而目前,代工业务为主的富士康的发展将受到各种牵制。
一方面,富士康的发展受制于代工业务的毛利率低下。招股书显示,2017 年,工业富联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的毛利率分别为13.65%、4.65%、49.23%,通信网络设备业务,也即“代工业务”的毛利润远远低于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业务。
另一方面,富士康过度依赖苹果,就将受制于苹果等电子产品的销售情况。此前,受iPhoneX后续销量不如预期,缩减订单影响,鸿海的营收就出现了环比下滑。
这也是郭台铭急于转型的重要原因所在。
受此前中兴事件影响,国内众多科技企业宣布加大对半导体与芯片业务的投入。郭台铭在清华的讲话中强调:“工业互联网需要大量芯片,我们一年需要进口400多亿美金的芯片,半导体我们自己一定会做。”
实际上,富士康觊觎半导体业务已久。
2016年10月,富士康与英国芯片设计大厂安谋(ARM)合作,在深圳创设芯片设计中心;2017年9月,富士康集团竞购日本东芝公司的内存芯片业务,但最终东芝决定将其出售给西部数据公司主导的财团,富士康布局半导体的重要一步以失败告终。
但这显然未能阻挡郭台铭在半导体业务上的野心。
此次半导体子集团设立后,富士康的芯片制造相关附属公司,例如京鼎精密科技、讯芯科技和天鈺科技已经在其旗下运营。京鼎精密科技生产半导体设备,讯芯科技是一家致力于半导体模块封装测试的高新技术企业。
如今,进军半导体行业,打造芯片,这或许是富士康撕掉“全球最大代工厂”标签的又一个努力方向。
差距还有多少
工业富联披露2018年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776.95亿元,同比增长19.78%;实现净利润26.5亿元,同比增长4.53%。
作为鸿海富士康在大陆的业务主体,工业富联近期正在做上市最后最后筹备。透过工业富联招股书发现,截止2017年底,工业富联共有员工26万余人,按照学历划分,大专以下学历占比达78.03%,大专及本科占比为21.39%,硕士及以上仅占0.59%。
▲ 工业富联员工构成情况
换言之,工业富联26万余人中,仅1500余人硕士以上学历。显然,工业富联要实现郭台铭的目标,单从人员结构转换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差距,还不止人员结构。
近年来,为了摆脱代工厂的标签,富士康一直在持续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工业富联招股书显示,2015年至2017 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75%、2.01%和2.24%,呈现连年上升趋势。
但招股书显示,富士康工业机器人项目进展缓慢。2015年至2017年,工业富联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的销售收入分别为9.34亿元、6.51亿元和9.66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在0.35%下方。
▲ 工业富联营收结构
更为严重的是,其工业机器人产能、产量与销量已经连续三年下降。工业富联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从6600个下滑至3500个,销量从6100个下滑至3500个。
▲ 工业富联工业机器人产能、产量与销量情况
由此看来,工业互联网只是郭台铭的一个愿景,富士康要走到这一步还有许多鸿沟需要跨越。但要上市,总得有一个漂亮的“故事”。好比小米公司,即便手机贡献公司七成收入,雷军还反复强调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