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生活方方面面难离制造业,但繁杂工序和沉重机器严实包裹在工厂内,以致人们对制造实业的刻板认知难得到改善。
事实上,在消费者目所难及的工厂里,新技术对制造行业的重塑正当时。
近期,36氪赴德国参观制造业界顶级盛会——汉诺威工业展,有两项最直观且引人注意:
其一,是靠近工业4.0的柔性制造已在途中,这意味大批量、统一化生产成为过去式,将来有望取而代之是小批量、个性化的生产方式;
其二,AR(增强现实)技术与工业结合应用延伸至展示、培训、维修等多方面,但具体到落地中德间有一定差距,AR设备成本及相关应用开发或成行业AR普及的重要影响因素。
柔性制造
36氪在汉诺威展期间体验了两项柔性制造生产流程,定制洗衣机和水瓶瓶身。
洗衣机的定制体验来自海尔,用户通过人脸识别开启“个性化定制之旅”。首先选择想要的“产品型号”——洗衣机or冰箱,然后产品会按照模块划分为几块区域,相应可接受用户个性化的颜色选择。但可选范围比较有限,仅粉、白、蓝三种。不过,定制过程里更显个性化的体验是,相机将拍下用户照片,你还能把亲笔签名“输”进系统。
选择完毕后,订单信息将传至海尔COSMOPlat工业物联网平台,平台把信息送达生产线控制系统。
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调配下,机械臂开始抓取对应物料,进行相关组装。随着产线流程推进,此前录入的照片和签名信息将“打印”在组装完成后的产品上。摄像头将检测该产品是否达标,如颜色是否按要求定制等。最后,相应合规产品被打包,等待用户刷脸识别取货,全过程皆由机器“自行”完成。
最后的“战利品”,全程等待约15-20分钟。
实际上,真实工业生产流程远比这复杂,还涉及物料补足等各方面协调。
据海尔众筹定制负责人告知36氪,目前海尔已实现大规模定制,比如用户可在海尔交互定制平台发布需求,由平台聚集的设计师捕捉共同需求完成产品设计,最后通过众筹手段触达用户。售价方面,海尔该人士表示,制造商成本主要源自库存和营销,因为众筹是以用户意志为基础,已有前期预售,因此定制产品售价不一定比现有近似品类高,甚至前者会更低。
海尔人士告诉36氪,现在海尔包括模块定制和众筹定制的产品销售额,已占其总量的69%。
36氪还在汉诺威展会SAP展台看到类似水瓶定制生产,瓶身和瓶盖颜色皆可选择,输入的名字信息将印至定制的瓶身包装上。
AR在工业里的应用
虚拟叠加现实的表现形式,天然适合展会。尤其工业制造一行,犹如被密封在工厂黑匣子里,更难向用户敞开展示,借助AR/VR技术能更直观(这里主要是指AR)。
这是工业常见AR的应用场景之一——展览展示,该体验与消费者端AR体验近似,后者如模拟家具摆放观测尺寸&颜色等是否匹配(手机或其他AR设备),上海星巴克甄选烘焙工坊扫一扫对应图标观看咖啡烘培过程等,此类应用着重在视觉形象化展示,更有利于故事的讲述。
但展示仅是初级AR技术应用形态。36氪在汉诺威工业展观察发现,工业企业对AR技术拓展应用正在深入,既在技术端结合如AI、大数据等,同时落地场景端也逐渐丰富,如36氪体验了维修、训练、工业实际操作及指导等。
此前,36氪从西门子处了解到,他们在试点工业AR应用。博览会期间,36氪进行了相关体验。这是工业维修场景,头戴微软混合现实设备Hololens看向模拟产线里的机械臂,可以在眼镜里看到设备零部件一些运行数据,如运行效率等,这些数据由传感器收集起来,与后台云端相通。如果有参数异常,可经由眼镜即时发现。一方面这能在生产流程里解放双手,另一方面能随时监测设备情况以便后续调适零部件。
不过,西门子现场工作人员告诉36氪,这项应用现在还没投入到实际工厂使用。
训练是另一应用场景。比如,德国铁路公司Deutsche Bahn基于微软Windows AR平台搭建了铁道设备熟悉和相关养护的应用。36氪现场佩戴的是宏碁MR(混合现实)设备,在其中一款应用里模拟操作铁道设备维修。据现场Deutsche Bahn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公司已将其实际用来培训员工。
通过AR设备与现实互动操作是未来更可观的想象空间。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瓶装水定制产线那里,36氪体验了针对工业领域AR头显Daqri,除类似前述设备相关数据显示外,现场工作人员告知36氪还能通过该AR眼镜“控制”生产,比如暂停设备运行。据对方介绍,目前现实工业生产中已有该应用,“许多企业都很愿意尝试新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