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上午,一场人类与机器的对决在广州供电局电力试验研究院展开。参赛双方分别是由广东省计量行业精挑细选的3位资深计量检定员,和由广州供电局电力试验研究院理化部研发的仪表校验机器人“晶晶”。比赛裁判由广东计量协会会长、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和广州市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技术专家组成。最后,机器人“晶晶”仅用时9分22秒就完成了计量校验,3位人类选手中用时最少的为15分40秒。发表获奖感言时,还没“满月”的“晶晶”显得很“谦虚”:“今天我也是险胜,以后还要好好修炼,下次比赛,我还要带弟弟妹妹一起来帮我。”
据了解,广州供电局仪表实验室每年要接收近3000只指针式的万用表,全由人工校验。其中,高精度仪表带有反光镜,需要通过放大镜去观察,当指针、刻度线以及指针在反光镜中的影子重合才能读数记录,检定员的精神需要高度集中。而且电能仪表需要录入的数据达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工作量非常大。“完整校验一只这样的仪表需要近60分钟,一个计量检定员连续忙活一天也只能校验5台仪表,而且因视觉疲劳还可能产生读取误差。”广州供电局试验研究院院长莫文雄说。
由于采用先进的图像处理和识别技术,“晶晶”具有高效率、高自动化、高准确性、高性价比等优点。相较于人类计量检定员,“晶晶”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可以长期进行大量作业。据了解,“晶晶”一天可以校验24台仪表,相当于4—5位计量员一天的工作量。
黄青丹初步估计,使用机器后,整体校验工作速率会比以往提升20%—30%。如果想要全面代替人力,广州供电局大概需要5至8台机器人。目前“晶晶”能覆盖的工作内容类型有70%,余下的30%还需要研发相应程序。
>>链接
“晶晶”工作流程
第一步:控制系统控制标准源,产生激励信号驱动被检定仪表至被检定刻度附近;
第二步:视觉系统通过对目标区域搜索、识别,确定被检定点的空间位置坐标;
第三步:运动系统根据被检定点的空间位置坐标,带动视觉系统运动到被检定点正上方,确保“眼睛”、指针和指针在反光镜中的影重合;
第四步:控制系统通过“眼睛”实时观察仪表读数并调整标准源输出,通过“调整被检读标准”的方式完成这一被检定点的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