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到现在的状况,与我国市场需求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进入到本世纪,经济建设作为国家的主攻方向,虽然各个时期的表象不同,但总体上各行各业都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局面。所以装备制造业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能否为用户提供足够的产品,从而产能大幅提升,为我国成为制造大国奠定基础。但是,我国对装备的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系统集成能力、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基础研究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存在不足,相应地带来我国装备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足、主要依靠价格进行竞争等情况。
《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政府资金引导、整合资源,推动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这对未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具有深远的意义。
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有效整合科研资源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可以有效地整合现有科研资源。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受计划经济时期理念的影响仍然非常深,行业划分非常细致,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科研院所、检测机构。行业内的企业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在新产品样机的研发上都有自己的思维,走着自己的道路。这种模式在以往时期也无可厚非,但如果考虑系统集成等概念,则有些落伍。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可以从较高的层面去进行规划和设计,并对整个行业进行指导,从而使相应的行业能够更加有的放矢地制定发展目标,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创新中心可以有效地整合人力、设备、技术、成果及应用等资源,集全行业甚至上下游产业的力量,更系统,更符合市场需求,更能尽快形成业绩,促进全行业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并带动上下游产业的技术进步,最终可以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通过智能制造提升产品质量 为品牌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智能制造可以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提升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推动品牌建设工作。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是引进外资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在很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车间长长的流水线的两旁,紧密地坐着手工操作的工人,他们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或插件、或焊接、或组装,在流水线的末端,一个个半成品或成品被组合完毕。这种人海战术的工作模式,不仅可以节省制造成本,还解决了就业问题;但它也存在着工作效率低下、产品可靠性不高、产品性能分散性较大等缺点,从而制约了“精品”的形成。
智能制造是在产品的加工、生产制作甚至检测过程中采用智能装备,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有效地提升材料的利用率,提高产品的质量,为品牌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智能制造的实施需要专业设备等相关行业的支持。
实施工业强基战略 夯实装备制造业基础
工业强基战略的实施可以在原材料、元器件、制造工艺、科研、标准等方面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夯实基础。我国的工业发展经历了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依靠自我发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造以及自主研发等多个阶段。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上世纪50、60年代初期,我们的产品“傻大黑粗”,材料消耗量多、裕度非常大;上世纪60、70年代是自我发展阶段,产品功能单一、无特色;上世纪80、90年代,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引进了先进的理念,但由于在基础原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制造工艺等方面的差距,即使采用相同的设计、相同的结构,我们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与进口产品相比差距明显;进入本世纪,很多民族自主品牌开始崛起,使我们更加认识到要想使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向世界,必须打好基础。
基础原材料是产品质量的物质保证,基础元器件是产品性能稳定性的关键,基础制造工艺是实现好的设计理念的加工保证,基础科研可以将先进的设计理念更好地在产品设计中得以实现,基础标准可以更好地引领产品的发展。无论哪个方面存在问题,都会对新产品的研制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强基战略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发展绿色制造 发挥节能环保降耗增效作用
绿色制造可以在装备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尽可能降低能源(电能)的消耗,响应国家、甚至国际推行的节能环保策略。节能环保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能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已经关系到国计民生。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必须从各个环节上给予注意。
绿色制造是在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有毒有害的加工环节,尽可能降低能量(表象为用电量)的消耗。这就需要在产品的加工工艺的革新以及制造产品的工装设备改进上下工夫。例如:电磁线的加工有传统的拉拔式制造工艺改成挤压式工艺就可以使耗电量降低60%以上,而且使得生产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如果装备制造业能够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加以重视,将对我国节能环保、降耗增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生产过程碳足迹排放的测量及评定可以对绿色制造起到推动作用。
推动高端装备创新 树立“中国创造”品牌
高端装备创新是打造我国装备制造业品牌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走出去”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高端装备的研发及制造能力代表了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绝大部分产业在产能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甚至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局面,但能够真正掌握产品核心技术,成为国际领军的企业少之又少。虽然专家们对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产品进行评价时给出的是国际领先,但相关企业对产品中关键点的理解和掌握与客观实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端装备的创新不只仅针对重点工程所需要的大型装备与关键装置,小精尖的设备也应考虑在内。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已经迫在眉睫,应该做好相应的创新工作,为进一步打造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良好品牌打基础。
国内市场需求量的降低,逼迫国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分得一杯羹。走出去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且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所以树立“中国创造”的品牌,赢得在国际客户中的信誉,也是中国制造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做好《中国制造2025》工作的贯彻落实,建议国家委托相关专业机构统筹考虑安排有关事项,涉及到的单位及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国家有目的性地整合现有资源,将现有的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组织起来,有效地开展工作。《中国制造2025》涉及的五个方面的意义都很重大,不能只重视眼前效应,应该将目光放远,能够分步骤地逐步有效实施,政策引导要切实可行,同时要有效监督,人力、物力、财力是否真正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