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约占全球总销量的五分之一,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市场。然而,外资品牌机器人几乎垄断了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占据了国内96%的市场份额,庞大的市场优势却变成为他人做嫁衣,令人忧心。2014年以来,中国品牌在世界上的接受度有所提高,但由于技术落后,来自国外机器人产业的压力一直存在。
在2014年6月9日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并称“我们不仅要把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此外,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具体的发展目标为: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基本满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全国掀起一股轰轰烈烈的机器人“大跃进”风潮,机器人产业园、机器人企业迅速涌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为428家,其中1季度-3季度就增加了175家,占到总数的41%。跃进式发展固然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产能,但由此带来的低端化问题则更为严重。一些企业盲目进入,自身其实并不具备生产能力与技术研发基础,而多数稍有准备的企业,亦停留在组装、模仿国外产品的阶段。
在此之下,无核心技术成为国内机器人产业最突出的问题。在机器人制造核心部件中,国产机器人80%-90%使用国外减速器,60%-70%使用国外电机、40%-50%使用国外控制器。三大核心部件几乎全部依赖国外进口,很多中国厂商仅扮演“组装者”角色。
核心技术缺失的重压之下,国产品牌一贯采用的低价策略难以为继。近年来,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进口价水涨船高,如国内企业购买减速机的价格是国外企业价格的将近5倍。此外,关税制度也对国产品牌机器人造成不利影响,目前机器人进口均为免税,而国内机器人厂商购买核心部件仍然征税,价格差距被进一步拉大。长此以往,低价优势终将失去。
随着诸如“高端产业低端化”此类唱衰之音响起,国产机器人面临的处境将愈加艰难。CMIC认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产机器人产业应尽快进入整合发展期,通过淘汰低端产能、加大研发投入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缩小差距直至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