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发布了iPhone 6,轰动一片。但是苹果不制造iPhone 6,制造iPhone是富士康。作为巨无霸级别的制造巨头,富士康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世界上很多品牌的一流电子产品都是富士康制造的。但是代工费利润薄如纸,富士康的工人辛苦工作,令富士康急需转型,而抛开血汗工厂这个称号。
一、富士康的局限
对于富士康从事制造业而言,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所有人都是产线上的螺丝钉。有从上到下严密的流程分界和各种控制制度,这是大规模生产所必须的。而这种制度对员工创造力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而富士康无论是创立自有品牌,还是建立自有渠道,所需的人才都无法接受军事化的工作环境和管理。
程序员也好,设计师也好,有些东西是需要灵感的。而在严格的管理和巨大的压力下,灵感不是想产生就能产生出来的。没有优秀的设计,产品体验就没有优势,而电子产品已经不是拼低价的标准品年代,即使拼低价,富士康也未必干得过更加血汗的山寨小厂。
在电商领域更是如此,电商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一部分,传统制造企业想要进入是很难的。互联网的高薪酬,期权上市诱惑,富士康都难以提供。人才找不到,电商如何做得起来?
二、收购比自己干靠谱
对一个巨型企业来说,让企业文化转型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只要带有富士康的制造业基因,就很难去做转型。解决的办法是收购而不合并。靠富士康的资金,收购行业内有一定实力和潜力的公司。富士康的制造部分还是管制造,收购的公司有独立的运营权,尽量保留原有的企业文化,靠富士康的资金和工厂资源做大做强。
譬如富士康自己做智能手机,一没有品牌,二没有用户体验。那么它完全可以收购一家会做用户体验,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牌子来做手机的设计、销售。而工厂只从事制造。
前几年,魅族是一个很好的收购对象,会做用户体验,有设计,有想法,缺钱缺技术缺产能。如果两三年富士康能收购魅族,今天的魅族就不会有产能问题。错过了魅族,一加、iuni甚至天珑(主要做国际市场)也都值得富士康考虑。
做自己擅长的产品制造,收购一家有潜力的公司保留原来的文化做产品设计和销售。这样才可能转型成功。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