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不断曝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北京产业转移中的“重头戏”—制造业转移却显得蜗行牛步,进展缓慢。
记者近期在三地采访发现,尽管企业和相关部门仍在积极探索推进,但京津冀产业分工中北京制造业的转移,目前仍面临对接难、规划难,企业出京意愿不强等诸多障碍。在这背后,政府与市场“角力”的产业转移,面临的是产业“大到不能转”等深层次问题。
对接无功而返
记者从北京、河北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转移出京的企业依然只是个案。几个月来,河北不少县市区多次前往北京寻找企业对接,大多无功而返,一腔热情很快就“凉”了。三地对于产业分工特别是制造业分工仍未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使北京制造业转移至河北仍呈个别化、零散化状态。
河北邯郸的鸡泽县和成安县原本很早就起步,打算主动“批量”对接北京铸造产业,如今却没了下文。而搬迁至邯郸武安的央企新兴际华集团下属子公司、国内原料药碳酸氢钠生产龙头企业北京凌云公司,虽然一直被当做是到目前为止产业转移的成功案例,但其搬迁原因仅是个案:企业搬迁后可利用新兴际华集团在当地的另一下属企业新兴铸管排放的二氧化碳作为生产原料。
记者了解到,由于北京对污染企业实施就地关停退出的严格限制,使得尽管河北各地对接部门热情很高,但转移出京的企业依然只是个案。北京制造业转移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仍缺少通畅化、常态化的协调和对接,使得至今为止实现转移的企业数量十分有限。
对此,河北很多基层干部都反映,这几个月以来多次前往北京主动寻找企业对接,但由于政策路径不甚明晰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一腔热情很快就“凉”了。
唐山市曹妃甸区招商局一位人士说,当得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消息后,他们几乎每周都去一次北京,听说北京有一批锻铸造、家具企业将先期向河北转移,曾派出8路人马共40多人进京寻找招商信息。3月,他们曾通过私人关系搞到一份“北京转移企业名单”,上面约有300来家企业,主要集中于锻铸造和家具产业。但是,其中很多企业的联系方式根本就找不到,而在可以找到电话的企业中,有的企业已经关停,有的地址已经更换,有的已经从事别的行业,转移到外地的可能性都很小,最后他们只得无功而返。
除了对接难,规划难度也不小,从地区层面再到省市内部层面,规划的出台面临着地区产业布局、人口控制、自然生态建设等多方因素掣肘。仅从河北省内看,其产业承接布局同质化也让北京制造业转移面临一些隐患。记者从唐山曹妃甸、保定、廊坊等地的产业发展方向了解到,多地对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规划都有重合之处。一些政府部门、产业园区在多个环节甚至进入恶性竞争,这给北京制造业转移增添了一些隐患。
1 2 3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