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业能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很大程度得益于德国实施的产业导向的教育和培训制度。
第一,工业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传统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致力于纯学术领域的研究,开设包括古典学科直至国民经济的所有学科,而工业大学则专注于工科和理科专业,享有良好的声誉,尤其受外国留学生的欢迎。
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又一种有德国特征的学校也发展起来了,甚至还被国外模仿,即应用科学大学。在德国,如今有1/3的大学生就读于应用科学大学以及在若干联邦州的所谓“职业学院”,后者与企业紧密合作。就应用科学大学而言,它主要因为是进入职场的快车道(应用科学大学的学制通常为三年)以及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这两点吸引学生就读。组织紧凑的专业课程和学业考试使得缩短平均学习时间成为可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学术性;在大约200所应用科学大学里也从事科学研究,只不过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以应用为目的,并且贴近工业生产。
第二,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别具一格。大致一半的年轻人在中学毕业后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学习国家认可的350种培训职业的某一职业。这种进入职业生活的方式有别于在许多国家都很普及的纯粹的学校式职业教育:每周有3-4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1-2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培训时间为2-3 .5年。同时,企业提供的培训得到了跨企业课程和额外培训内容的支持。培训的费用由向学徒支付报酬的企业以及提供职业学校经费的国家来承担。目前,有大约50万家企业以及公共机关和自由职业者向年轻人提供培训。有80%以上的培训岗位由中小企业提供。在德国,得益于双元制职业培训,无职业或无培训位置的年轻人的比例相对较低,这比例在15-19岁年龄段的人中仅为4.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保了手工业者和专业工人的高技能。
第三,善待员工。德国政府和企业认为,幸福员工才能支撑起一个幸福企业,而一个个幸福企业才能产生幸福G D P,让员工感到幸福,是所有企业必须所做的事。员工的幸福,不仅是工资的提高,更是其真实才能的上升,对于制造业来说,每个技术工人都是其关键组成部分,技工的职业技能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企业的品牌满意度,甚至国家制造业的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