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盟国家制造业发展迅速,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产业转移首选对象已从中国转到东盟,面对新的竞争者,“中国制造”如何保持竞争力?“中国制造”与“东盟制造”,对手还是伙伴?双方产业合作又该如何开展?
中国已非资本唯一“首选”
“物美价廉”一度是人们对“中国制造”的普遍印象。然而,在此间举行的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人们注意到,“东盟制造”同样物美价廉甚至更为便宜:泰国服装、马来西亚咖啡、越南拖鞋……
简单的经济表象背后,在经济学者看来,隐藏的是全球产业转移大趋势。
“中国已步入工业化中期,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环境负荷加大,产业转移成为必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陈佳贵说,当前国内产业转移呈现两方面趋势,一是向西部地区转移,二是向东盟国家转移。
与此同时,一些原本将中国作为投资首选地的外资也将目光投向东南亚。以从中国“转战”越南的知名运动品牌耐克为例,2000年,中国生产全世界40%的耐克鞋,全球第一;而如今,越南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耐克鞋生产国。
制造业的转移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统计显示,2000年以来越南制造业产值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十多年来,越南从以往只生产初级品向机械制造领域发展,目前已能生产成套机械设备,其汽车、造船工业也有明显进步。
无疑,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正遭遇挑战。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170亿美元,同比增长26%,而中国的这一同期增长率不到8%。
转移倒逼“中国制造”转型
一些专家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国内一些产业向东盟国家转移,将倒逼“中国制造”转型,并能从一定程度上规避贸易壁垒,总体而言“利大于弊”。陈佳贵认为,中国应争取与东盟实现“产业差异性布局”,即结合中国目前产业结构升级转移的战略,将一部分制造业产能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低廉的东南亚国家,既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与相关产业发展,也优化中国国内产业布局。
同时,制造业转向东盟,也将有利于减少中国的贸易摩擦。专家认为,中国与欧美不少国家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出于追求贸易平衡、逼迫人民币升值、争取大选选票等考虑,欧美国家往往倾向于制造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增加中国制造的贸易壁垒。但制造业转移至东盟国家可以有效规避这些贸易壁垒。
#page#
甚至,制造业向东盟转移有利于规避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中国汽车制造五强城市之一的柳州就有意在东盟建设汽车生产基地。柳州市商务委员会主任顾章伟说,整车汽车出口面临较多贸易壁垒,将制造基地转向东盟可以进一步扩大出口。
陈佳贵还指出,制造业“东南飞”,我国西部地区面临更为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将促使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对西部地区自身发展也有推动作用。
中国与东盟“合作大于竞争”
众多参加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嘉宾认为,中国与东盟制造业“合作大于竞争”,双方合作将催生更多商机。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说,中国与东盟经济互补性强,双方制造业合作发展的潜力十分广阔。他说,东盟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也是主要的橡胶种植和出口地区,而中国是主要的进口国;同时,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产业层次存在明显梯度,双方产业合作空间和潜力十分广阔。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分析,当前制造业正从“单个企业包揽生产全过程,产品价值链在一个企业的不同生产车间内全部完成”,转换为“跨国企业将产品价值链分解到不同国家的配套协作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由全球范围内多个企业合作完成”。这使得制造业技术、人才、资源的双向流动成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的又一增长点。
接受记者采访的东盟国家专家学者、官员同样对中国—东盟制造业合作前景表示乐观。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杨沐说,目前中国与东盟海陆空交通设施日趋完善。“制造业转移无疑会刺激交通流量上升,进一步刺激双方的贸易。”
柬埔寨招商引资代表方侨生说,柬、中两国制造业产业链可以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作为纽带进行产业对接,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合理利用分工,尝试组建区域性产业链,“这将会为两国带来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