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环境下,全球都在全力部署低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动
汽车是其中举足轻重的技术之一。中国也在积极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温室气体减排的政策领域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将其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激发内生创新活力紧密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深远战略意义的电动汽车技术在中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本报告在深度调研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电动汽车在近期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电动汽车的市场化之路需要政府和业界有的放矢的持续推进。 电动汽车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发展电动汽车有利于中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电动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比传统燃油汽车高出46%以上,并具有13~68%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借助先进的汽车与电网通讯(V2G)技术,电动汽车在大规模替代传统汽车的情况下,一方面能够直接降低使用周期内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污染物排放、有效缓解目前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平衡电网峰谷负荷、提高
电力资源利用率,实现二氧化碳的间接减排。发展电动汽车有利于降低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此外,电动汽车产业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包括电池、电机、电力电子、电控、汽车零部件、整车制造以及基础设施等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策、市场和技术环境所带来的机遇 国家推动电动汽车技术发展与产业化的政策体系已具雏形:中央政府提出了“
新能源汽车战略”,在支持研发、补贴示范、规范产业、鼓励消费等方面 都推出了相关政策;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开始积极落实中央政策,推动技术示范和产业化的进程。庞大且增长迅速的国内汽车需求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了抓住发展机遇,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都在积极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投身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在经历了“八五”期间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九五”期间的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和“十五”期间的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三个五年阶段之后,中国在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拉近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整体来说,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很快,但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推广。据报告访谈专家们预测,2013年以后电动汽车才可能达到5%的年新车销售渗透率,2016年以后才可能达到10%的渗透率。要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政府及业界必须应对四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以及产业路径在业界还未达成共识。在技术路线图方面,形成了先发展纯电动汽车、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开始发展、多种技术共同发展等三种主要观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出现了自主研发、市场换技术和进口零部件采购集成三种路径。 第二,技术和产业化瓶颈还有待突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汽车工业基础薄弱,主要在设计研发、关键零部件制造以及整车安装三大方面较为落后。同时,在电动汽车领域投资的启动也相对较晚,尽管在“八五”和“九五”阶段都投入了资金支持电动汽车研发,但大规模投资的启动始于“十五”阶段。在具体技术方面,电池、电机和电控等核心技术仍存在一定问题,短期难以达到完全商业化水平。尤其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技术(包括材料、电池设计、工艺控制和电池管理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电池产品的某些重要性能指标(包括能量密度、寿命、一致性和安全性等)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虽然国内各大电网和能源公司已经提出了充电站建设规划,但大规模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全面展开。与此同时,充电站建设运营存在着投资规模大、经济性差等问题,建设充电站的投资回收期很长,这降低了各利益相关方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