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武汉园区F区,某冲压车间的刘向(化名)成了一名特殊的“监工”,他每天都要操控一台
机器人,在生产电脑机箱的流水线上进行作业。
这台机器人是一台6轴机械手,是目前能实现任意运动方向与角度的最佳自动化设备。该机器人由电脑控制,通过编程人员进行调试后,能模拟人的操作,对流水线上运来的钢板进行冲压加工。
“这机器操作速度比人慢,只能顶半个人,不过它最大的优点就是不会累。人是要累的,累了得休息。”刘向告诉记者,目前在厂区有少量岗位已用上机器人,它们分布在各厂区产线上。
刘向监控的这台机器人,是从国外进口的:“具体什么牌子不清楚,只看见上面写着一些洋文。”其造价20多万元,属于富士康厂区较高端的机器人,据刘向说,这种机器人生产的次品率比人工操作高一些,因为“比较容易出问题”。
据了解,富士康武汉科技园自2008年起开始在冲压、成型、涂装等产线引进机器人。零散分布,并配合人工生产。目前,武汉科技园主要从事相机、台式电脑等产品生产,机器人相对适用。而刘向称,未来该园区还将会进一步增加机器人,但具体数量未定。
事实上,未来将进一步增加的机器人,基本可以确定将由富士康自己制造,按照公司目前所称的应用生产环节,这些机器人智能化程度不会太高,外形像一个机械臂,通常称为单臂机器人,估计每台造价约为10万元以内。
据刘向分析,这个富士康内部称之为FOXBOT的机器人在工作效率上,目前一台相当于一个普工24小时的工作量。但机器人可以24小时工作,而富士康工厂目前则采取工人一天24小时三班倒制,满打满算一台机器人相当于3个普工一天的工作量。以一台高级的机器人平均价格20万元,工人年薪4万左右来计算,那么一台机器人第一年的投入成本相当于5个普工一年的工资成本,但由于机器人属于第一年一次性投入(第二年只需投放维护、调试成本),因此机器人使用年限越长(一般为5~10年),对人力成本的下降越明显。不过,考虑到机器人“每次换一个机模,调试时间都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工时的延误损失,也抵消了一部分节省的人力成本费用”。
目前来看,富士康3年制造100万台机器人的重担将落在鸿超准事业群身上。据了解,富士康科技集团的机器人由富士康旗下鸿超准事业群(SHZBG)负责研发。鸿超准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生产设备与机器的事业群,该事业群为富士康科技集团的生产线提供模具、刀具、金属加工等产品。该事业群年产值约为鸿海集团的十分之一,但其技术水平却在全球领先,代表了富士康的核心竞争力。
而富士康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社会招聘中,也多出了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技术岗位——机器人应用工程师,日常主要是维护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正常运转。而富士康晋城工业园自动化机器人事业处还与相关院校合作建立了“机器人实训生产车间”,专门培训机器人应用工程师。
不过,现实与未来的趋势总是有些落差,在现实运用中,刘向们的感觉难言满意。
富士康深圳龙华园区工程研发部门陆烨(化名),早在2007年初就看到过富士康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当时觉得好强大,我想这个机器人技术方面应该在国内算不错的了。”2009年,他所在的研发部也安装了一台组合型机器人。
“这台机器人其实是一个加工中心,它是独立的,需要一个服务员来操作。”陆烨说,但实际上,该机器人的使用率并不高,近半个月以来,这台机器人一直在“休假”。原因在于,陆烨的部门负责开发模具等,产品款型变化较快,功能相对单一的机器人暂时无法代替灵巧的手工。
但显然,富士康的研发实力绝不止于此。机器人的“智商”和动手能力其实与其身价或者说制造成本呈紧密正相关。
2006年之前,富士康曾从国外引进了各种类型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于喷涂、焊接、装配及搬运、取放等生产现场,但经过大规模试用,最终发现这些机器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为制造出符合要求的机器人,富士康开始自主研发,经过努力,2006年10月深交会,富士康就推出了会演奏乐曲的FOXBOT工业机器人,并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2007年10月的深交会,富士康展台上的绿色小恐龙Pleo吸引了一大群孩子围观。这个小东西是只两周大的圆顶龙宝宝,走路一晃一晃,见人会高兴地抬头摇尾巴,被骂的时候会伤心地低头垂尾,睡觉时会打呼噜,一觉醒来会伸伸懒腰。早在2006年底,美国《时代》杂志将其评选为最有创意的科技玩具,在美国,它的售价高达300美元。而在这个机器人身上有7个微处理芯片、14个马达、38个感应器。
这也表明富士康早就掌握了最佳化结构设计、精密加工技术及PC-based运动
控制系统。由于操作精度不错、稳定性强,由此制造的机器人可以承接生产线精密零件的组装任务,更可替代人工在喷涂、焊接等不良工作环境中工作,并可与数控超精密铣床等工作母机结合制造模具,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替代部分非技术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