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光伏市场削减补贴,而中国在2009年相继出台“金太阳”等补贴政策,使中国愈发成为世界光伏市场中的“价格洼地”。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光伏制造产业向中国转移已成大势所趋。
中国成为“避风港”
转移去年已经开始:德国光伏设备制造商萨罗瑟姆公司已在中国开设两个办事处;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设备企业——美国应用材料公司于2009年10月启用位于西安的太阳能技术研发中心,总投资2.55亿美元;全球第二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商——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也正式进军中国市场,计划未来10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造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项目投资额高达数十亿美元。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海外光伏产业寻求向中国转移的初始动机。而中国极具吸引力的成本优势、良好的规模化生产基础和潜力巨大的市场,则是其布局中国市场的根本原因。
资料显示,我国光伏发电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我国有120万平方千米沙漠、沙漠化土地和潜在沙漠化土地,每平方千米可以安装1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池,1%的荒漠即可安装10亿千瓦。根据中投顾问公司发布的《中国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国到2020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可能增加到200万千瓦,是原规划的12.5倍。
与此同时,中国低廉的人力资本、国家对光伏产业的补贴,都激发了海外光伏企业来华投资的热情。
削减补贴将加快转移速度
业内人士认为,德国等国大举削减光伏发电补贴,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外光伏企业继续坚守欧洲本土的想法,加速了光伏产业向中国转移。
德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也是过去数年来推动光伏产业迅猛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其削减补贴之举,自然对太阳能光伏企业造成巨大影响。有关机构测算,德国光伏上网电价下调后,德国光伏市场平均内部回报率将由12%降低至7%,大大影响企业赢利水平。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崔容强接受采访时表示,发达国家的光伏产业一直在向中国转移,而随着德国削减补贴导致企业成本压力增大,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现实也印证了这一判断。德国宣布削减补贴不久,德国太阳能企业奥德散公司即宣布,和中国安泰科技公司合作,在北京设厂生产太阳能电池和模块。西班牙能源龙头埃菲玛集团也表示,正式登陆中国光伏市场,并参与中国徐州2000千瓦光伏电站建设。
此外,日本夏普公司也正在寻找合适地点建设光伏电池生产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太阳能光伏市场尚未完全启动,即便是德国、法国削减了太阳能补贴,中国市场容量短期内也无法与之抗衡。国内企业所生产的光伏产品,也基本以出口为主。因此,有专家分析,在当前阶段,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可能是为了降低光伏产品成本,之后再重新出口到欧美市场;从长期战略分析,则是为了在中国市场提前布局。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凤起表示:“成本应该是外资光伏企业来华的一大考虑因素。此外,中国光伏市场还未正式启动,提前布局是为将来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