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11月26日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新核准1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核准在建的核电机组24组,总装机容量达2540万千瓦,是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进入2009年,中国核电建设呈现出了不断加速之势,新项目、新订单、新协议、新厂址一个接着一个出炉,令人目不暇接。金融危机令不少行业都不太景气的年月里,核电可以说是一枝独秀。装备制造企业的日子,也因新增的核电设备订单而变得好过了不少。然而,进入8月之后,快速推进的核电事业似乎有了微妙变化。尽管决策层大力发展核电的态度依然如故,但有迹象显示我国核电建设的节奏渐行渐稳。
源自德国的担忧
从8月至今,我国多个拟建核电项目的审批进度都低于之前业界的预期。如果仅仅是一个项目,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该项目自身的特殊情况,而多个项目的审批都如此,则说明是管理部门有意为之。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国家管理部门释放出的信号,就是要把核电建设的节奏控制住,不能让投资主体一味求快。这样的做法迅速对核电行业产生了影响,使得前期稍显兴奋的核电行业走向冷静。
在上述人士看来,德国在今年7月接连发生的两次核电站停堆事故可能对中国核电行业的决策层产生了影响。事故发生后,德国国内旋即开始了关于是否要关闭核电站的大讨论,德国民众更是“谈核色变”。在这个大选年中,哪个政党支持发展核电,哪个政党就要付出支持率下降的代价。在此之前,德国的核电专家已经发表了数篇文章,就核反应堆技术展开了学术讨论。
而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这些文章对我国核电行业的决策层产生了一定触动,就连我国核电行业的一些资深专家也因为这些文章,改变了此前对某种反应堆的部分看法。“对于核电这样一个必须坚持‘保守决策’的行业来说,安全问题是决策层最关注的问题。事关重大,没有人会冒这么大风险。”上述人士说。
虽然也有人指出,德国核电专家所撰写的文章是出于政治目的、代表了不同政党的利益,但有核电专家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不论作者是否有政治目的,其文中所提到的问题都是切实存在的。
“地毯式”核安全检查
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能源局成立了专家检查组,迅速启动了全国核安全检查。于8月24日至29日兵分三路,对全国所有在运、在建、拟建核电站进行了“地毯式”的检查。每个专家组由6名专家组成,另配几名工作人员,一组前往辽宁、山东、江苏,一组前往浙江、福建,另一组前往福建、广东,主要检查目标就是核电工程质量和核电站安全运营情况。此外,在这次审查全部结束前,不再上报新的核电项目。
这次核安全检查,实际上也是对上一阶段我国核电工作进行总结。《中国能源报》记者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这一次核安全检查的结果和以往的检查并没有什么不同。调研结果显示,我国核电安全形势较好,没有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和技术、设备缺陷,对于部分项目存在的不规范现象也提出了整改意见。而人才、设备供应等方面的问题也是早就受到关注的。“虽然也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但我国核安全还是有保证的。”一位参加了这次核安全检查的专家说。
虽然我国每年都会进行核安全检查,而且这次检查正好赶在国庆安全生产大检查期间,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次核安全检查反映出决策层对我国核电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内陆核电徘徊
有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核电行业的决策层已经注意到各大涉核集团在内陆地区不断“跑马圈地”,并对这一现象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我国核电向内陆延伸是大势所趋,不可回避。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各大涉核集团无不争先恐后地抢占优秀厂址,希望把企业做大做强。对地方政府来说,发展核电对保证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拉动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地方政府也有极高的热情。资料显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吉林、甘肃、河南、河北、重庆、辽宁等地都有核电项目处于酝酿之中,其中绝大多数都选址在内陆地区,有的省份甚至有5、6个之多。“现在各地方争项目争得很厉害,毕竟核电符合国家的投资方向。”一位专家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
要想在保证核安全的前提下,批准这么多内陆项目开工,管理部门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虽然现在都喊着要上核电,最后未必都能得到国家的核准。”一位业内人士说。
而对于是在内陆建设AP1000三代核电技术的项目,还是建设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代改进型项目,前一段时间已有争论。恰逢此时,国家稳住了核电的发展节奏,给内陆核电项目的审批带来了更大的难度。首先,国家已经确定了引进、消化、吸收AP1000核电技术的技术路线,管理部门也希望在新建项目中尽量多上AP1000的机组,尽快实现三代核电技术的自主化。但在没有一台AP1000机组投产的情况下,管理部门不想冒险在内陆建设AP1000机组。业内人士表示,管理部门认为现在还不是放行内陆核电建设的时候。但从实际推进情况来看,业界也存在一种声音,认为我国将在2010年具备开工内陆核电的条件。
内陆核电与沿海核电相比,在大气扩散条件、冷却水源、大型锻件运输方面有明显的区别。核电专家表示,这些问题都是切实存在的,但也都是在技术上可以解决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时间,这也带来了核电站运行经济性的问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高投入可以通过提高核电站建成后的发电价格来填补,最终由消费者来买单。所以,企业对这些问题并不是特别看重。但从决策部门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谨慎处理。
无项目可批
一位国内核电专家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虽然最近没有批新的核电项目,但并不代表说国家要控制核电事业的发展。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之前该批的都批完了,现在已经没有合适的项目可批。
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萎缩,宏观经济形势变差。国家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希望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四万亿投资计划的首个项目就是福清核电项目,足见核电建设对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作用。当时有业内人士表示,核电项目是国家审批最快的项目,几乎是有一个批一个。而近期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对于项目审批的态度也有了转变,不仅仅在核电项目的审批上,钢铁、石化项目的审批也都比原来要慢了一些。
按照2007年获批的《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开工的核电装机约可达到1244万千瓦。从实际情况来看,规划外的核电项目还有已经开工的福清核电站、方家山核电站,以及可能在“十一五”期间开工的昌江核电站、桃花江核电站、红沙核电站、咸宁核电站、岭澳三期、彭泽核电站等。这样的建设速度已经大大超出了之前的规划。
再考虑到核电人才短缺、国内核电装备制造能力有限等问题,国家管理部门已经很难再多批新的核电项目了。
不仅如此,对于核电站的控股资质,管理部门也有了收紧的迹象。业内人士向《中国能源报》表示,决策层已经有意不再允许新的电力集团获得核电站控股资质,而是继续维持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中电投集团三足鼎立的格局。“核电行业不是企业有资金、有技术就可以进入的,在设备采购、工程建设方面有很强的特殊性。”上述人士说,“核电行业的特点就决定了这不是一个适合市场化的行业。在可预见的未来,至少5、6年内,不会有新的企业能获得核电站的控股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