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赢的“秸秆发电”
6月18日,安徽国祯太平洋电力公司首台利用压块秸秆的直燃生物质发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这是该项目投入运行的第一台生物质锅炉,另外两台预计年底前将相继投入运行。
“3台发电机组完全运行后,每年需要燃烧农作物秸秆、稻壳等近40万吨,年发电量2亿千瓦时。”国祯集团执行总裁陈学祥介绍,为供应发电厂所需秸秆,目前阜阳已建有30多家农作物秸秆加工厂。“三个生物质锅炉全部运行后,阜阳周边的秸秆,凡是能收集起来的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可以彻底解决阜阳焚烧秸秆的问题。”
好处并不局限于此。“秸秆的采集、加工、运输、储存及利用,会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陈学祥说,项目运行经验表明,秸秆加工厂从收集到加工每吨可获利50至70元,每年按加工成品1500吨计算,可获利约7万~10万元,加上农户出售农作物秸秆每吨收入约140元,每年可为附近农民创收近亿元。
焚烧后的秸秆灰烬是生产钾肥的上好原料,从经济效益看,得益于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优惠政策,该项目预计年均利润在2000万元以上。秸秆发电,让过去废弃在田间地头的秸秆,变成绿色能源,产生出经济和环保双重效益。
推广有障碍
如此理想的模式,为何不能迅速推广呢?“现在看,推广应用最主要的困难在秸秆收购环节。”该项目负责人张灿说。
“秸秆收集,劳动强度较大,难以与在外打工轻松优越的工作条件相比。”张灿表示,因此秸秆回收对农民吸引力不大。另外,现有的收割习惯也不利农民改变焚烧传统。为防止硬物损坏收割机刀片,收割机机主往往将收割机刀口调高,麦茬留的高度一般都在20公分以上,不利于下茬农作物耕种,习惯了传统耕作方式的农民首选焚烧。
机械化程度低是秸秆难以回收的另一重要原因。秸秆收集完全依靠人力难以实现,秸秆收集、装车、倒至田间地头没有三个劳力难以操作。三人每天仅能收集3至5亩,在不足十天的收割季节里,很难将大量秸秆完全回收到田间地头。
比较有效的方式是使用打捆机,一台打捆机每天可以打捆约200亩的麦秸秆(约30吨),打捆机的大量投入可有效解决回收量的问题。但从今年收割来看,打捆机还没普及,每个乡镇不足一台,形成不了收集规模,导致秸秆大量回收难。
省农委相关负责人认为,现在的局面有些尴尬:一方面秸秆大量被焚烧,能将城市“呛死”,另一方面,大量秸秆资源被焚烧,各使用秸秆的加工厂、发电厂又陷入无原料可收的窘境。
需政府伸援手
“针对各秸秆加工厂秸秆回收困难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政府能够给予更大的支持。”张灿告诉记者。
政府需要加大禁烧工作力度,奖罚分明,层层落实,齐抓共管,将禁烧工作落实到实处;其次,农机部门要求进地作业收割机的收割刀口高度降低,收割后的麦茬不能影响夏季作物种植。
至于回收难题,建议政府出台奖励政策,用于补贴和奖励秸秆收购组织。
秸秆收购不仅要以经济利益为杠杆,还必须借助各级政府的行政干预手段,通过行政干预将没有焚烧的秸秆收集起来,以备各秸秆加工厂及综合利用单位回收,各秸秆加工厂还希望以经济投资方式与当地政府合作,以推动实施。
“秸秆发电项目是利国利民的环保项目,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形成合力,促进项目及早推广。”省农委相关负责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