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大的
机床工具进口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世界机床制造商的目光,而这也为中国对外进行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筹码。
2008年4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大技术装备协调办公室主任李冶在参加CCMT2008的(第五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跟踪重点需求,自主创新发展”论坛上说,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促进机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开放合作赢得发展
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自2000年走出低谷,经过恢复性增长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已经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7年行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2747.7亿元,同比增长了35.5%。更可喜的是,近几年行业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机床产品开发不断提速,一批国家急需、长期依赖进口的高档数控机床取得了突破并应用在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我国数控机床可供品种有1500多种,且每年以100多种的速度增加,基本满足了国内中低档数控机床的需求。
李冶认为,我国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且相对完整的机床工具产业制造体系,具有一定的综合制造和配套能力,并成功跻身世界机床生产大国之列。但技术竞争力不强还是制约我国机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据海关统计,在2007年我国大多数机床呈现进口同比减少的情况下,龙门加工中心、数控卧式车床、数控工具磨床、数控齿轮加工机床、数控折弯机、数控板带横剪机、数控冲床等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而数控系统和零部件的进口增加态势也未改观。从技术水平看,我国企业制造设备的数控化率一般在10%以下,产品精度、设计与开发、应用水平相对落后,在高速化、柔性化、复合化、智能化等高端数控产品上自主开发能力不强。部分国外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解决的加工精度问题,至今在一些环节上仍困扰着我国机床行业。
李冶认为,过去国内机床企业“引进来”战略,帮助机床制造企业在设计、工艺、质量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今通过“走出去”兼并国外知名的机床企业,提高了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品牌知名度和国际营销网络,为自身成长为大型跨国公司做出了积极探索。他认为在这种形势下,国内机床企业还可与国外同行企业开展更宽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实施积极的“引进来”战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使产品和生产工艺符合国际要求,争取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他建议,机床企业可以利用国外技术先进的优势,考虑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或产业化基地,通过“技术外取”提高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改进现有产品设计和工艺,大力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进一步提高国际合作水平
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了解到,自2002年以来,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共有7家企业先后并购控股了10家境外企业。从目前境外被收购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看, 9家企业(除了后来杭州机床收购德国的abaz&b公司60%股权外)有6家处于赢利状态,2家效益持平,1家亏损。
在国内机床企业纷纷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战略中,不能只是考虑到能有多少产品出口,这是因为机床产品出口和境外建厂的目的是占领国际市场。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要在初期的产品调研、法律咨询、经营条件、管理人才、国内创收能力以及市场前景等方面做出缜密的计划。
比如航空工业急需的数控龙门加工中心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带A、B(或A、C)摆角的主轴铣头,而这项技术国内尚处于研发阶段。但科堡公司(被北京一机床厂并购)、希斯(被沈阳机床并购)和兹姆曼公司(被大连机床控股)都能稳定生产,而且涵盖了轻、中、重型龙门铣产品系列。完成收购后,今后这种带A、B摆角的五轴联动龙门加工中心都可以实现自主制造了,这不仅为国内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也为企业扩大出口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虽然2007年机床出口额12.2亿美元,同比增长31.6%,占世界机床出口额的第8位。但衡量是否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的标准已经今非昔比,出口产量高低已经不是竞争力强弱的标准。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脱离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性质的产品出口才更有话语权。
这方面瑞典的海克斯康的经验值得借鉴。据闻海克斯康在瑞典的总部只有十几个人,几间办公室,但这家瑞典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吸收了很多国外工厂加入这个集团,占领了国际市场。而美国的肯纳金属公司,通过参与ISO标准的制定,把自己的产品系列作为世界标准,从而占领了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