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产业分析>揭开生物识别技术的面纱——生物识别技术渐行渐近

揭开生物识别技术的面纱——生物识别技术渐行渐近

发布时间:2007-12-17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产业分析 人浏览
关键字:

生物识别

导  读:

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发展越来越成熟,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再是那么的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在我们的身边就可随意数出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我们办身份证、暂住证等重要证件时需要采集指纹;去银行办理贵重物品保管业务时需要验证凭指纹;一些大公司会在重要的部门安装指纹门锁(或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的门禁,如虹膜识别、人脸识别、静脉识别等)用来确保安全;甚至于连我们的考勤打卡钟都变成指纹打卡机了……

fl20071214003.jpg

生物识别技术

在生物识别技术日益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让我们揭开生物识别技术的面纱,看看它的应用分类及其应用前景。按照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广泛程度,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指纹识别,应用最广泛

由于其具有终身不变性、唯一性和方便性,已几乎成为生物特征识别的代名词。指纹是指人的手指末端正面皮肤上凸凹不平产生的纹线。纹线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不同的纹型。纹线的起点、终点、结合点和分叉点,称为指纹的细节特征点(minutiae)。指纹识别即指通过比较不同指纹的细节特征点来进行鉴别。由于每个人的指纹不同,就是同一人的十指之间,指纹也有明显区别,因此指纹可用于身份鉴定。

众多的用于身份验证的生物识别技术中,指纹识别技术是目前最方便、可靠、非侵害和价格便宜的解决方案。目前来说指纹识别的技术应用最为广泛,技术也相应最为成熟。我们不仅在门禁、考勤系统中可以看到指纹识别技术的身影,市场上有了更多指纹识别的应用: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汽车、银行支付都可应用指纹识别的技术。

第二类是人脸识别多用于刑侦、门禁系统

人脸识别特指利用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广义的人脸识别实际包括构建人脸识别系统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预处理、身份确认以及身份查找等;而狭义的人脸识别特指通过人脸进行身份确认或者身份查找的技术或系统。

人脸识别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公安刑侦破案:通过查询目标人像数据寻找数据库中是否存在重点人口基本信息。例如在机场或车站安装系统以抓捕在逃案犯。
●门禁系统:受安全保护的地区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辨识试图进入者的身份。
●摄像监视系统:在例如机场、体育场、超级市场等公共场所对人群进行监视,以达到身份识别的目的。例如在机场安装监视系统以防止恐怖分子登机。
●网络应用:利用人脸识别辅助信用卡网络支付,以防止非信用卡的拥有者使用信用卡等。

第三类是包括了“静脉识别”、“虹膜识别”、“语音识别”等其他种类的识别技术

1、静脉识别,最具发展潜力

静脉识别系统就是首先通过静脉识别仪取得个人静脉分布图,从静脉分布图依据专用比对算法提取特征值,通过红外线CCD摄像头获取手背静脉的图像,将静脉的数字图像存贮在计算机系统中,将特征值存储。静脉比对时,实时采取静脉图,提取特征值,运用先进的滤波、图像二值化、细化手段对数字图像提取特征,同存储在主机中静脉特征值比对,采用复杂的匹配算法对静脉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对个人进行身份鉴定,确认身份。全过程采用非接触式。

手掌静脉识别技术

手掌静脉识别技术

虽然指纹识别的应用风头正健,但却同样容易被仿冒和被盗;有的个体因为指纹特征很少,或者在特殊的条件下,如手指潮湿、破损等,无法识别;多人共用指纹识别器,还会带来细菌传播等卫生隐患。手掌静脉识别技术应运而生,它以“保密性更好,可靠性更高,更便捷”的优势被业界称为全球顶尖的生物识别技术,当这项技术在技术论坛上亮相时,就迅速引起了各界的关注,相信静脉识别的技术与应用会在将来得到更大的发展。

虹膜识别,高精准的识别

眼球中包围瞳孔的部分,上面布满极其复杂的锯齿网络状花纹——而每个人虹膜的花纹都是不同的。虹膜识别技术就是应用计算机对虹膜花纹特征进行量化数据分析,用以确认被识别者的真实身份。在识别过程中,先通过红外摄像头摄取来者面部,接着对虹膜进行定位并取出特征进行计算,然后与数据库库存数据进行对比,最后做出判断并采取措施。自动化研究所的虹膜识别技术,可以在30厘米之内有效识别人物身份。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虹膜特征重复的案例,从普通家庭门卫、单位考勤到银行保险柜、金融交易确认,应用后都可有效简化通行验证手续、确保安全。如果手机加载“虹膜识别”,即使丢失也不用担心信息泄露。首都机场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处已经应用了面部识别系统,也部分采用了虹膜识别技术,因此将逐步实现自动入关、报关。

语音识别,双向发展

语音识别研究的目的就是让机器“听懂”人类口述的语言。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逐字逐句听懂非转化成书面语言文字;其二是对口述语言中所包含的要求或询问加以理解,做出正确响应,而不拘泥于所有词的正确转换。语音识别系统从讲叙方式角度可分为孤立词、连接词和连续语音三种。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可分为特定人与非特定人。即系统只针对一个用户或可用于任意用户。

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方向是大词汇量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主要应用于计算机的听写机,以及与电话网或者互联网相结合的语音信息查询服务系统,这些系统都是在计算机平台上实现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是小型化、便携式语音产品的应用,如无线手机上的拨号、汽车设备的语音控制、智能玩具、家电遥控等方面的应用,这些应用系统大都使用专门的硬件系统实现,特别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语音信号处理专用芯片(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和语音识别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的出现,为其广泛应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利用生物识别技术的产品,满足了我们对安全、保密的需要,希望这项技术可以应用的越来越广,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安全保密服务。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nrusj6oao5ah.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中国太阳能利用将走在世界前面 1

下一篇:仪器仪表行业新趋势新挑战新机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相关新闻
生物识别
  • 英飞凌和IDEX Biometrics推出生物识别智能卡平台,具备优异性能、可扩展且符合成本效益的可制造性

    全球智能卡支付解决方案领导厂商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FSE:IFX/OTCQX:IFNNY)携手先进指纹识别与验证解决方案领先供应商IDEX Biometrics ASA(OSE:IDEX/NASDAQ:IDBA),推出新一代生物识别智能卡架构的参考设计。

  • 我国生物识别安防市场具潜力

      继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之后,即将到来的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再一次吸引所有人的目光。而大型集会的安防工作同样令人关注。曾在2008年北京国际安防博览会上获得“生物识别”产品领域的惟一“创新奖”汉王公司,近日发布最新“人脸通”产品F718与FK603,显示在这项全球最尖端身份认证技术,中国人已处在领先

  •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目前,常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所用的生物特征有基于生理特征的如人脸、指纹、虹膜,也有基于行为特征的如笔迹、声音等。下面就这些常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作一简单介绍。  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作为一种基于生理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与目前广泛应用的以密码、IC卡为媒介的传统身份认证技术相比,

  • 我国科学家倡议建立亚洲生物识别联盟

        第4届亚洲生物识别论坛日前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召开,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济济一堂,在研讨技术问题的同时,我国科学家倡议建立亚洲生物识别联盟(Asian Biometrics Consortium,简称ABC),以打破欧美垄断生物识别产业化和标准化的格局,得到与会各国科学家 积极响

  • 生物识别技术进入安全领域将是大势所趋

        一项在14个国家及地区针对1600名行业人士所做的意见调查显示,生物识别技术运用于安全领域将是大势所趋。三分之二的被访者认为,与智能卡和令牌等其他技术手段相比,生物识别是防止诈骗和身份盗用的理想方法。此外,近七成被访者支持使用指纹、面部、声音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作为一种验证个人身份

  • 2006年门禁产品发展趋势

         作为智能弱电系统中的一种安防系统,门禁系统集自动识别技术和现代安全管理措施为一体,涉及电子、机械、光学、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生物技术等诸多新技术,体现了现代智能化管理的要求。 [B]在稳定的基础上,门禁系统进一步走向网络化、集成化[/B]     纵

  • 中国生物识别行业的历史分析和前景展望

    每个行业的发展,从初创开始,投资者的介入都是呈批次进行,它对行业的演进至关重要。根据研究,一个行业连续的波次投入过程,正是行业持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     同时,任何一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等的传统营销理论主要可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企

  • 生物识别技术有望成为IT产业的重要变革 2

        不过,如果没有用户的特别许可,要想推广生物识别技术就比较困难了。基于对这一点的认同,生物识别技术协会的成员组织希望建立某种相应的法律法规,他们正在试图设计一段能够收集和利用生物识别信息的编码,并将其提交给联邦隐私委员会(Privacy Commissioner)以期通过,从而具有法律效力。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