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产业分析>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08-05-13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产业分析 人浏览
关键字:

生物识别

导  读:

目前,常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所用的生物特征有基于生理特征的如人脸、指纹、虹膜,也有基于行为特征的如笔迹、声音等。下面就这些常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作一简单介绍。
  
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作为一种基于生理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与目前广泛应用的以密码、IC卡为媒介的传统身份认证技术相比,具有不易伪造、不易窃取、不会遗忘的特点;而人脸识别与指纹、虹膜、掌纹识别等生理特征识别技术相比,具有非侵犯性、采集方便等特点。因而人脸识别是一种非常自然、友好的生物特征识别认证技术。

   人脸识别技术包括图像或视频中进行人脸检测、从检测出的人脸中定位眼睛位置、然后提取人脸特征、最后进行人脸比对等一系列相关的技术。

   最早的人脸识别系统建成于20世纪60年代,该系统以人脸特征点的间距、比率等参数作为特征,构建了一个半自动的人脸识别系统。此时的人脸识别研究多集中于研究如何提取特征点进行人脸识别,如人脸特征器官(眼角、嘴角、鼻孔)的相对位置、大小、形状、面积及彼此间的几何关系等。由于这些特征点难以准确定位、鲁棒性差,因而采用这些方法的人脸识别系统的性能都很低。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脸识别技术出现了基于面部图像的方法。与基于特征点的方法相比,基于面部图像的方法不是提取人脸特征器官这一高层特征,而是将人脸作为一个图像整体,从图像中提取反映人脸特性的特征如DCT变换特征、小波特征、Gabor特征等等。基于面部图像的方法由于利用了更多的底层信息,以及统计模式识别方法的引入,使得这类方法具有非常高的识别率和非常好的鲁棒性。由于基于面部图像的人脸识别算法具有很高性能,目前已经出现了不少推广人脸识别技术的厂商,如国内的北京海鑫科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外的L1ID等。

   为了评测基于面部图像的人脸识别算法的性能。美国ARPA和ARL于1993年至1996年建立了FERET数据库,用于评测当时的人脸识别算法的性能。共举行了三次测试FERET94、FERET95、FERET96。FERET测试的结果指出,光照、姿态和年龄变化会严重影响人脸识别的性能。

   FERET的测试结果也表明了基于面部图像的方法的缺点。人脸是一个三维非刚体,具有姿态、表情等变化,人脸图像采集过程中易受到光照、背景、采集设备的影响。这些影响会降低人脸识别的性能。

   为了克服姿态变化对人脸识别性能的影响,也为了进一步提高人脸识别性能,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研究者开始采用基于3D的人脸识别算法。这些算法有的本身就采用三维描述人脸,有的则用二维图像建立三维模型,并利用三维模型生成各种光照、姿态下的合成图像,利用这些合成图像进行人脸识别。

   2000年后,人脸识别算法逐渐成熟,出现了商用的人脸识别系统。为了评测这些商用系统的性能,也作为FERET测试的延续,美国有关机构组织了FRVT2000、FRVT2002、FRVT2006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人脸识别错误率在FRVT2006上下降了至少一个数量级,这种性能的提升在基于图像的人脸识别算法和基于三维的人脸识别算法上都得到体现。此外,在可控环境下,虹膜、静态人脸和三维人脸识别技术的性能是相当的。此外,FRVT2006还展现了不同光照条件下人脸识别性能的显著提高,最后,FRVT2006表明人脸自动识别的性能优于人。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作为国内唯一参加FRVT2006的评测的学术机构,其人脸自动识别性能优于人类。

   FRVT2006为人脸识别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人脸识别中光照、年龄变化依然对人脸识别性能有很大影响,二维人脸识别的性能不比三维人脸识别差。

指纹识别

   指纹识别技术是指通过比较不同人指纹中的特征点不同来区分不同人的身份。指纹识别技术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对指纹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特征值,并形成特征值模板;指纹特征值比对。

   指纹图像预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噪声干扰的影响,以便有效提取指纹特征值。常用的预处理方法有图像增强、图像平滑、二值化、图像细化等。

   特征提取的目的就是从预处理后的指纹图像中,提取出能够表达该指纹图像与众不同的特征点的过程。最初特征提取是基于图像的,从图像整体中提取出特征进行比较,但该方法的精度和性能较低。现在一般采用基于特征点的方法,从图像中提取反应指纹特性的全局特征(如纹形、模式区、核心区、三角点、纹数等)和局部特征(如终结点、分叉点、分歧点、孤立点、环点等)。得到特征点后就可以对特征点进行编码形成特征值模板。

   指纹特征值比对就是把当前获得的指纹特征值与存储的指纹特征值模板进行匹配,并给出相似度的过程。
  
虹膜识别

   虹膜相对而言是一个较新的生物特征。1983年,Flom与Safir申请了虹膜识别专利保护,使得虹膜识别方面的研究很少。1993年,Daugman发表了关于虹膜自动识别算法的开创性工作,奠定了世界上首个商业虹膜自动识别系统的基础。随着Flom和Safir专利在2005年的失效和CASIA及ICE2005中虹膜数据集的提供,虹膜识别算法的研究越来越蓬勃。ICE2006首次对虹膜识别算法性能进行了测试。

   虹膜识别中需要解决如下两个难点问题:一是虹膜图像的获取,二是实现高性能的虹膜识别算法。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8002/news/d_1nrusj6oaod3c.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继电器市场呈现四大特点 提升“创造”水平迫在眉睫

下一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相关新闻
生物识别
  • 英飞凌和IDEX Biometrics推出生物识别智能卡平台,具备优异性能、可扩展且符合成本效益的可制造性

    全球智能卡支付解决方案领导厂商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FSE:IFX/OTCQX:IFNNY)携手先进指纹识别与验证解决方案领先供应商IDEX Biometrics ASA(OSE:IDEX/NASDAQ:IDBA),推出新一代生物识别智能卡架构的参考设计。

  • 我国生物识别安防市场具潜力

      继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之后,即将到来的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再一次吸引所有人的目光。而大型集会的安防工作同样令人关注。曾在2008年北京国际安防博览会上获得“生物识别”产品领域的惟一“创新奖”汉王公司,近日发布最新“人脸通”产品F718与FK603,显示在这项全球最尖端身份认证技术,中国人已处在领先

  • 揭开生物识别技术的面纱——生物识别技术渐行渐近

    v\:* {behavior: url(#default#VML);} o\:* {behavior: url(#default#VML);} w\:* {behavior: url(#default#VML);} x\:* {behavior: url(#default#VML);} .shape{behavior: url(#default#VML);} @font-face {font-family:宋体; panose-1:2 1 6 0 3 1 1 1 1 1; mso-font-alt:SimSun; mso-font-charset

  • 我国科学家倡议建立亚洲生物识别联盟

        第4届亚洲生物识别论坛日前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召开,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济济一堂,在研讨技术问题的同时,我国科学家倡议建立亚洲生物识别联盟(Asian Biometrics Consortium,简称ABC),以打破欧美垄断生物识别产业化和标准化的格局,得到与会各国科学家 积极响

  • 生物识别技术进入安全领域将是大势所趋

        一项在14个国家及地区针对1600名行业人士所做的意见调查显示,生物识别技术运用于安全领域将是大势所趋。三分之二的被访者认为,与智能卡和令牌等其他技术手段相比,生物识别是防止诈骗和身份盗用的理想方法。此外,近七成被访者支持使用指纹、面部、声音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作为一种验证个人身份

  • 2006年门禁产品发展趋势

         作为智能弱电系统中的一种安防系统,门禁系统集自动识别技术和现代安全管理措施为一体,涉及电子、机械、光学、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生物技术等诸多新技术,体现了现代智能化管理的要求。 [B]在稳定的基础上,门禁系统进一步走向网络化、集成化[/B]     纵

  • 中国生物识别行业的历史分析和前景展望

    每个行业的发展,从初创开始,投资者的介入都是呈批次进行,它对行业的演进至关重要。根据研究,一个行业连续的波次投入过程,正是行业持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     同时,任何一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等的传统营销理论主要可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企

  • 生物识别技术有望成为IT产业的重要变革 2

        不过,如果没有用户的特别许可,要想推广生物识别技术就比较困难了。基于对这一点的认同,生物识别技术协会的成员组织希望建立某种相应的法律法规,他们正在试图设计一段能够收集和利用生物识别信息的编码,并将其提交给联邦隐私委员会(Privacy Commissioner)以期通过,从而具有法律效力。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