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访了几家纺织厂,了解到纺织企业中竟有运行了十六、七年仍然在发挥作用的信息化系统,感慨万千,不禁回忆起整整二十年前纺织行业信息化刚起步时的一段往事: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纺织工业经历了建国以来最快的发展时期,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对信息化项目给予了拨款和银行贷款的支持,信息技术应用得到普及推广。当时政府有一个重要规定:企业要升级为国家二级以上企业必须实现计算机管理!推动力不能说不大。
大约在1986年,京棉一厂刚刚建成了企业管理的微机局域网,造成了很大影响。1987年6月,国家科委在部署“七五”攻关计划时时首次列入了纺织企业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和自动
控制系统,对整个行业无疑是一个巨大鼓舞。我当时所在的纺织工业部计算中心和北京第三针织厂(简称:三针)一起,承担了“北京三针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及监控系统”的国家攻关项目。那时候,我从德国学习计算机软件归来,还是一名管理信息化领域的新兵,负责管理系统课题的工作,感觉压力很大。
当时绝大多数信息化起步的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都是用PC机的DOS系统和DBASEII,开发较为费力。重要的是,尽管联了网,但数据库不是集中式,更谈不上分布式,根本达不到数据共享的要求。而在欧洲,企业管理都使用中型机或小型机的主机-终端系统(Host-Terminal),应用软件更达到较高水平。
例如,德国的Otten毛纺织厂是一个中等规模的毛纺织企业,包括纺、织、印染、后整理等全套工序。那时,今天独步天下的SAP刚刚起步,也有过接触,但纺织厂应用很少。该厂使用德国奥伽(Orga System)公司的管理软件TEXIS实现全面计算机综合信息管理。TEXIS是应用MRP哲理和方法的商品化软件,包括合同订单、生产过程、成品原材料库存、采购计划、成本核算、成品发货等模块,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不同的组合,达到不同的管理目的。Otten毛纺厂用它对工厂的销售、生产计划、调度、库存、采购、发货和财务进行一体化管理,并可以连接织物组织辅助设计(CAD)系统,目的是保证交货期,压缩在制品半成品库存,降低原材料消耗,缩短产品设计生产周期,加快资金周转,加速市场反应。使用后利润提高了百分之五,效益十分可观。
三针时为北京市纺织局下属的国有企业,是国内生产经编化纤产品的重点厂家,有1600职工,3300万固定资产。但是上项目前只有一台微机,几乎没有熟悉计算机的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