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创新自主研发空冷技术
通过多年的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东电和哈电不仅学到了西方先进企业的设计、制造技术及管理经验,还逐步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在水轮机模型转轮技术,保障机组效率、稳定性、抗气蚀等多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自主研发并在26号机组上运用的空冷技术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在三峡左岸电站机组中,国外公司主要采用水轮发电机定子绕组水内冷技术,线圈中间通水,虽然温度低、耐用性好,具有冷却效果好的优点,但因为增加了一套水处理系统而易因水的泄漏造成事故,给电站的维护和安全运行带来了困难。为克服此类问题,哈电通过近三年的研究,投入上百万元,研发了空冷技术。这种方法主要是以空气取代水做为冷却介质,减少了一套水系统,避免了漏水问题,使运行更加安全,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耗水量,还减少废水排放量。
哈尔滨电机厂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国海告诉记者,这是一项创新性的尝试,因为过去空冷技术没有运用到70万千瓦的巨型机组上,模型制造也太复杂,所以当时很多制造商不愿意冒这个险。“我们自己也感觉是坐在‘火山口’上,如果不成功,对公司来说将是灾难性打击。但考虑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上生存发展下去,我们决定将其研发进行下去。后来,应用到三峡机组后效果很好,还逐渐得到了推广。”
经过七年时间,哈电顺利完成了从左岸机组分包商到右岸机组独立承包商的重大角色转变。目前哈电水轮机模型转轮等技术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年销售额也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8亿-10亿增加至50多个亿,水电销售总额接近全国一半,2006年,发电利润为近5个亿。
王国海说:“现在,国内机电制造企业已从‘配角’走向前台,越来越多的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以与其他世界著名企业并驾齐驱,而三峡首台国产化巨型机组的投产更是我国水电装备制造领域内的一次飞跃。
目前,除了立足国内市场外,包括哈电在内的许多国内水电机组制造企业已跨入国际市场。2007年,哈电公司建成了苏丹最大的联合循环电站——吉利联合循环电站,该公司还承建了非洲目前在建的最大的水电工程——麦洛维大坝配套输变电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