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棉纺生产和管理的需要:自动化、网络和信息技术(下)
发布时间:2007-06-29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
行业资讯
人浏览
在发展过程中,国内一些纺织器材企业在技术攻关、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在纺纱工序中,络筒是棉纺后加工和棉织准备的重要工序,其中所用槽筒是络筒机、并线机的关键部件之一,而国产1332型络筒机部分配备的是胶木槽筒,胶木质地较软,对纱线损坏少,但是纺纱品种单一,纺速不能高,生产效率低下。后来出现了铝制品氧化处理槽筒,表面硬度和耐磨性提高了很多,表面硬度达到了Hv300~400,纺速可提高到700m/min。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德国、日本、意大利的高速自动络筒机,它们有着大直径的金属槽筒,良好的表面粗糙度,以及清纱、捻接、张力控制和减少毛羽的先进功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纱线外观质量,纺速可达1000m/min以上。村田自络机大多配用铸铝表面氧化槽筒,萨维奥自络机大多配用铸铁表面抛光槽筒,硬度都可达到Hv400以上,这在上世纪90年代初己经达到很高水平了。随着纱线品种的发展变化,各种化纤原料与棉的混纺产品不断出现,纱线的强度提高了,同时对槽筒的损坏也加剧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槽筒的外表逐渐被磨坏,沟槽底部被纱线拉磨成沟,表面硬层磨去了,露出了铝、铁基体,基体硬度不超过Hv70~130,纺全棉全毛或对毛羽要求不高的自用纱,纺速低些,凑合也能使用,毕竟更换1支新筒价格不菲,需要2500~3500元。如果整台机器功能没有降低,更新成套自络机则耗资更大,要完全依靠进口。
本世纪初,由北京谨松科技开发公司研制开发的自动络筒机槽筒修复技术,改变了我国棉纺企业长期依靠国外进口、产品延期交货的不利局面,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大节约了成本。围绕着棉纺企业的生产工艺,谨松公司的技术人员通过自主创新,在打磨、填平、抛光、喷涂、成形等关键技术方面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实现了设备的国产化。修复后,槽筒的各项技术指标要优于原进口槽筒,因为采用新型的复合镀层进行修复,更能达到优良的表面品质。除去原有表层物质,用同材质补焊方式进行局部磨损处的修补,可保证原曲线精度不变,使筒纱成形良好,后工序退绕可靠。因为是全新的镀层,所以具有牢固的附着力,并且改善了氧化表面不导电状态,使之具有了良好的导电性能。独特的表层处理方式和独特的精抛光技术,使槽筒表面和沟槽都能获得很高的硬度和很好的表面粗糙度,减少了纱线毛羽,修复后的槽筒尤其适用于混纺原料和高速络纱的需要。而修复l支槽筒价格仅为成品的1/5~1/4,价廉质优。
国内棉纺织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进口的自络机槽筒现在已进入更新期,槽筒修复技术逐渐为纺织企业认知。在自络机上试用的有京棉集团二分公司、北京澳毛、邯郸二棉、郑州六棉、天津天宇、山东华龙、山东德棉、青岛八棉、浙江新奥、无锡东亚、无锡经纬等多家纺织企业,不但用户企业获得了较好的收益,纺器企业在今后的产品开发中也可获得新的思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