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个大城市,
交通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在
汽车数量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以及2010年举办世博会期间给上海交通所带来的巨大车流、人流压力。所以建立一个智能化、信息化的交通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1月23日挂牌成立的上海市交通信息中心就将承担起这个责任。
从信息共享到部门联动
过去,上海市的交警、市政、交通局等部门各自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交通信息采集和管理的成熟办法,这些系统的职能就是为各自部门的日常工作搜集所需信息,不过这些信息中,有不少还仅仅只能为自己的部门服务,这从某个方面来说就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很多时候还会造成管理上的低效率。例如,市政公司在某一路段进行突击管道施工,而这个信息仅在市政公司内部流通,交通局对此并不知情,在没有得到通知的情况下,部分公交线路仍然按原线路行驶,势必造成不必要的拥堵。
“我们的信息中心就是要提高上海市交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在各相关职能部门形成有效的共享机制,从而大大提升管理的效率。”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信息综合部主任何承说。“今后再遇到上述的情况,市政部门一旦发布信息,交通局就可以实时获得道路维修的详细情况,提前调整公交线路的路线;而如果遇到交通事故造成的道路损坏,通过交警部门的信息共享,市政部门同样可以做到实时联动反应,不用通知,就可以立刻赶赴事发现场抢修。”
信息合理利用是核心
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主任江绵康说:“智能化交通最核心的思想是指把交通设施、出行者、交通工具等各种各样的信息采集起来,通过处理以后加工成有用的信息,再发布给广大的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市民和管理者,他们将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并加以利用。”而上海交通信息中心作为直属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是一个为政府、社会公众和相关企业提供交通信息服务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它将为上海市交通信息资源的数据中心、交通信息共享与交换的枢纽和交通基础信息提供、发布的主渠道。
2010年覆盖全市 在信息采集方面,交警、市政、交通局等部门将依托自己原有的系统采集交通信息,从各个子系统采集上来的信息,将在各部门的二级平台集中并统一发送和共享给交通信息中心,中心将为上述每个部门提供统一的接口,使各方数据可以畅通无阻,形成一方面获取、一方面发布的双向共享体制。 除了依托原有平台,中心还联合多方共同开发了上海市中心区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系统的组成上分为三个部分:中心区地面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中心区快速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和中心区道路交通信息存储和共享平台。目前,上海已在606个地面道路路口设置2600个交通信息采集装置、79个路口摄像机、10套交通数据视频检测设备、87套行程时间预测设备和7块可交信息板,并将交通信息接入现行的交巡警监控中心。形成一套区域范围为“申”字型,覆盖高架及与上、下匝道相关的地面道路和79条主干道的信息系统。 江绵康表示,上海是国家实施智能交通系统的试点城市之一,上海市中心区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仅作为切入口,可以为上海未来智能系统的实施创造一些基础性的条件,2010年该系统将覆盖上海全市,并增加交通事件信息、气象信息的采集、客流、静态交通信息的采集。
世博会上显身手
何承向记者展望,在交通信息中心逐步成熟完善的过程中,作为上海市民,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路况信息诱导牌”,无论在高架,还是地面行车,上海市民都可以随时把握前方的道路状况;除了诱导牌,在电视、电台、网络等传统主流平台上,信息中心都将为他们更快捷地提供信息,而老百姓则能通过多种途径,方便而准确的掌握第一手的交通信息;对于开车的市民来说,在自己的车载终端上实时查阅路况信息将成为现实,信息中心的海量权威交通信息,将成为车载定位系统最可靠的判断依据。
据悉,上述这几项功能均有望于近两年实现,而整个交通信息中心最终预计在2009年完全建成,其信息内容也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交通信息,航空、港口、气象等信息将一起融入中心准备构建的大交通信息平台。今后,平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还将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开辟更多的增值服务,并期望以此带动起整个车载服务行业的产业链。
另外,信息中心还将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世博会交通信息化建设方案的研究,赶在2009年完成信息中心建设,也正是为了中心能够在世博会期间为全世界游客提供智能化的交通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