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的《联邦补助公路法案》催生了美国州际公路系统,这张总长度42795英里的高速公路网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美国的交通状况,但是却无法应对目前日益严重的交通需求和环境保护压力。构建一个安全、顺畅、准确和高效的智能交通系统成为新的课题。在旧金山举行的第12届智能交通系统世界年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利用人工智能,未来的高速公路将能够“主动”地疏导交通,改善车流拥堵的状况。
有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5年里,美国公路通过量仅提高了5%%,交通拥堵成本不断提高,平均每年增加37亿小时的堵车时间,浪费汽油约23亿加仑。很多研究表明,单靠扩建新的公路并不能解决交通堵塞问题。曾在通用汽车公司任要职的智能交通系统顾问戴夫•阿克顿在美国发起了“汽车与道路设施集成(VehicleInfrastruc鄄tureIntegration)”项目。这项由美国联邦公路局、各州交通部、汽车工业联盟、美国智能交通系统协会等多家政府和私人机构联合参与的计划,是以道路设施为基础,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无线通讯网络实现汽车与道路设施的集成。
它包含两方面内容,设计“智能车辆”和建造“智能公路”。为了提高车流通过量,运输部门尝试通过增加传感器、摄像头和自动收费读卡器等设施,将原有的道路升级成为“智能公路”,通过更多的信息采集点、优化的算法和多样的信息发布手段,实现实时导航。与此同时,汽车公司和零配件制造商则在车辆设计中运用性能更高的处理器和传感器,研制出具有信息采集和处理功能的“智能车辆”。这实际上是要将这张全美洲际公路网,建设成为与电信网类似的工程,“智能车辆”相当于移动电话,“智能公路”相当于电信网络,通过车与车之间,车与路之间的相互“对话”和信息交换,实现交通智能化。正如马里兰大学先进运输技术中心主任菲利普•塔诺夫所说的,“汽车与道路设施集成”将“像电信公司管理通话那样管理交通”。
为保证“汽车与道路设施集成”工程顺利实施,美国联邦和各州交通部将负责在高速公路、乡村公路沿线以及主要十字路口安装10万套—30万套无线异频雷达收发机,汽车厂商则为车辆配备包括GPS在内的远程信息处理系统,电子地图供应商Navteq公司每季度向客户邮寄CD-ROM光盘,以方便司机们及时更新。通过频段在5.9千兆赫(GHz)的专用短程通信系统,行驶中的车辆可以将周围路况数据传送到沿路的雷达发收机,交管中心接收到这些数据后,就能及时掌握各关键路口的车流状况,并通过电台、手机短信和GPS导航仪等各种途径引导驾驶者避开拥堵路段。甚至突然出现路面破坏的险情,车载探测器也能及时向交管中心发出“速来抢修”的通知。
密歇根州交通部智能交通系统项目经理格雷格•克鲁格说:“在底特律,如果能够将2%%到5%%的车辆引导至非繁忙路线,就能够极大地缓解交通堵塞。”他表示,智能交通系统从技术上来说是可行的,比较难解决的是其中涉及到的隐私问题。目前加州和其他部分州已经开通了试验场,智能交通系统协会也成立了一个小组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有关隐私的条款,比如,所采集信息的私人化程度如何界定,谁将有权获取信息以及如何运用这些信息,怎样对待执法部门以侦破案件为由索取个人信息的要求等等。据悉,整个工程的测试将持续到2008年,届时联邦政府将做出决定是否采用这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