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家住绍兴县稽东镇陶家厂村的陶阿羊老人要到城里看望孙女真是方便。在村口,就有直通绍兴市区的136路公交车,车票凭"老人证"是免费的,他所需花费的就是40分钟时间而已。
城市公交下乡村,农民散步进城来。这两年来,绍兴市通过实施以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降价为主要内容的"公交新政",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居民往来联系,消除了城乡之间的空间壁垒。
"出有车",城乡居民成邻居
1187级石阶,曾经是新昌县镜屏乡桐桥湾村55户人家出行艰辛的印证----去镇上买斤盐,他们也得走10多公里的山路。多少年来,桐桥湾人的梦想就是有一条公路,能坐车出门。
直到两年前,桐桥湾村公路被列入了新昌县"康庄工程"。绍兴市、新昌县两级政府筹集了130多万元资金,桐桥湾的100多位村民则头顶烈日在工地上忙了一个夏天,去年秋天,宽敞的等级公路通到了桐桥湾村口。
"要致富,先修路,为民办实事,就得先解决老百姓的吃住行。"2005年初,绍兴市委书记王永昌主持召开了大规模的为民办实事工作专题会议。随后两年,绍兴市的3600多个行政村先后开通了等级公路,农村公路通达率超过97%。
令农民们惊喜的还在后面。2006年6月,绍兴市出台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意见,要求推进农村客运场站建设,实现城乡一体的公交新格局。当年,全市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建设农村停靠站、回头站521个,建起了包含有325条农村客运班线的城乡公交网。
过上了"出有车"生活的绍兴农民,与城市的交流互动立即活跃起来。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3路、9路、116路等八条农村线路一天最高载客量达5万人次。在绍兴市委机关工作的俞女士说,"现在城乡居民感觉如同邻居。"
生活"同城",就业同市场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乡公交网的附加值,绍兴市陆续开通了所属各县市之间的城际公交,绍兴市区和绍兴县还实现了"公交一卡通",即城乡居民凭一张IC卡可以乘坐两地所有公交车。
"说起来是不同的县市,生活中就像是同一个城市。"在新昌县城做嵊州领带批发生意的赵小军说,以前进货要先乘车到长途汽车站,再坐长途车到嵊州,来回总要大半天时间,有了城际公交车后,两个小时就够了。
"同城效应"的形成,对于打破绍兴的城乡居民"二元"就业结构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这两年来,绍兴市逐步取消了农民进城打工的种种限制,在就业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赋予农民"市民待遇",让农民、市民在同一个市场平等就业。
交通具备了,政策也有了,绍兴市所属各市县及时推出了培训农民、转移农民的配套措施。诸暨市采取"政府埋单、企业出单、基地接单"的方式,将培训农民与企业用工对接起来,去年共培训农民15万人。上虞市从去年5月以来培训农民3.9万人,培训工种涉及建筑、机械、家政、焊工等20余个,有2.7万人实现转移就业。
对于农民而言,最直观的感受还是在收入增长上。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绍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620元,增长比例为11.9%,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公益"公交,城乡居民同享受
2007年1月20日,绍兴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又有新动作:绍兴市区和绍兴县的公交线路全面降价,其中无人售票公交车票价由原来的2元下调至1元,有人售票公交车由原来的起步价1.5元下调至1元。
由于绍兴市和绍兴县的城乡公交网络比较成熟,从市区坐公交车可以达到所有行政村,绍兴县的农村公交覆盖范围已开始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这意味着,城市公交降价惠及农村是绍兴版"公交新政"的最大特点。
绍兴县稽东镇春笋农户陶大力算了笔账。原先他坐106路公交到绍兴市区客运中心的车票是4.5元,再换公交到大云桥菜市场要2元,一担五六十斤的春笋也就卖个五十来块钱,来回路费要花去1/4。现在两路公交分别便宜了0.5元和1元钱,一个来回就是3元钱,相当于多出3斤春笋啊。
绍兴市发改委的测算表明,按照新的票价,市财政需补贴绍兴市公交各公司近3000万元,绍兴县公交赢利水平高于市区,财政也需补贴近800万元。
"该补贴就得补。政府服务要跟上,公交的公益性特征就必须得到体现。"绍兴市市长张金如说,"统筹城乡发展,就应该让城乡居民同享这种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