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眼之乱
电子眼成功地减少交通违章和交通事故,但其设置和执法缺乏规范,在一些地方却沦为公路新乱。
当蔡义开着自己的轿车、李国辉开着小客车、陈金明开着大客车行驶在广东省的道路上时,即便是交错而过,也互不相识。但是,他们却走到了一起——2006年下半年,他们各自因为被电子眼抓到超速行驶而被交警部门罚款,却不约而同地拒绝承认“错误”,而是选择通过投诉来质疑交警执法的合理性。
神出鬼没电子眼
质疑电子眼的并不仅在广东。北京市民喻山澜,就曾以北京顺义区计量检测所并没有开展公路速度监测仪的周期检定工作,因此电子眼拍摄的超速记录没有法律效力为由,起诉要求北京交警部门撤销以超速为由对其的行政处罚。但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驳回了喻的上诉,理由是虽有强制检定规定,但检定程序尚未出台。
1996年,北京市在西四路口设置了第一台电子眼,而现在北京的道路可能是中国电子眼最为密集的地方之一。电子眼几乎覆盖了全市所有主干道、主要联络线和主要路口路段,在二环、三环主路和桥区已经实现了“无缝覆盖”,四环路以内主干道、主要路口也已基本覆盖。
据北京市交管局原副局长段里仁介绍,北京目前共在1000多处地点设置了电子眼,每处一般安放1~3台。去年北京交管部门查处的“非现场”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就达382万起,占对违法机动车执法总量的一半。段里仁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全国交通执法行为中的46%也已经是非现场执法。
但是,这些近年来上岗的“电子警察”却频繁受到质疑。唐凯已经在北京开了7年的出租车,在他眼里,北京道路上,限速总是变幻莫测,电子眼总是神出鬼没:“比如说在二环路左安门桥,拐弯后限速突然由80变为了60,很多路况不熟的司机来不及反应,而被拍到就要罚款200元,扣3分。”
唐凯还说,他认识一位司机在同一个探头底下被拍到过9次。而最令北京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安徽人杜宝良,他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于同一地点违规105次,罚款额累计达到了10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