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0年,全省水泥熟料产量将达到1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占80%
由江苏省建材工业协会及水泥分会主办的江苏省立窑、粉磨企业生存与调整指导会日前在徐州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认真学习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引导立窑和粉磨企业对下一步发展进行科学定位,以适应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降低能源消耗、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自1978年以来,江苏省水泥工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据2005年省统计局公布数据,全省水泥产量达9579万吨,是1995年产量的2.4倍。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量约4500万吨,占总产量的47%,若将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粉磨加工的生产能力计算在内,新型干法水泥产量约占水泥总产量的60%.但是,江苏水泥工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资源缺乏地区的水泥生产原料供应长期受制约,由此还带来交通运输压力及生产成本提高。二是部分企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生产热耗高,环保问题突出。三是水泥粉磨企业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并已出现盲目发展的现象。
针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次会议首先是积极引导立窑和粉磨企业正确解读国家及江苏省有关产业政策。根据相关政策,到2010年,全省水泥熟料产量将达到1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占80%,这说明立窑企业发展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表明江苏省在“十一五”期间不会对水泥机立窑“一刀切”。对粉磨企业而言,则在规模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限制在苏南和苏中发展单线年产量50万吨以下、年产100万吨以下的水泥粉磨站的建设;限制在苏北发展单线年产30万吨以下、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站建设。因此,现有的立窑及粉磨企业要有紧迫感,变被动调整为主动调整。
镇江市是江苏省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十五”期间,该市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新建了江苏联合日产5500吨、江苏鹤林日产2500吨等一批水泥熟料生产线,并支持嘉兴京阳日产5000吨改日产6800吨等一批技改项目。与此同时,该市还相继淘汰了两条直径2.5/3.0×78米湿法生产线;1条日产600吨小旋窑生产线,1条高能耗的日产500吨余热发电窑生产线,大大优化了产业结构。
该市还进一步加强对水泥机立窑调整和改造,使其逐步达到环保节能的要求。截至2000年年底,镇江市共有立窑生产线44条。“十五”期间,该市通过淘汰、并购、改建等一系列措施,目前只保留了12家机立窑水泥企业共28条立窑生产线。通过环境治理,已保留下来的立窑生产线多数已采用了大布袋收尘措施,并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环保标准。该市还积极推行现代化立窑20项新技术,使水泥综合电耗达到70千瓦时/吨。
截至2005年年底,镇江市水泥企业平均规模已达到年产60万吨以上,水泥总产量已达到1200万吨,比“九五”末2000年的540万吨增长220%以上。其中:新型干法所占比重则由2000年年底的25%左右提高到60%左右,散装水泥率由30%提高到60%以上,42.5等级以上的水泥(包括PⅠ、PⅡ、PⅤ52.5等级)则由原来的25%提高到65%左右。据该市水泥协会会长周汉清介绍,“十一五”期间该市还将新建3~4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淘汰8~10条立窑生产线,届时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将占水泥总产量的80%以上。
目前正在征求各方意见的《江苏省工业调整指导目录》,对水泥工业已列出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3个方面的内容。对照国家和江苏省产业政策,凡水泥熟料年生产能力在40万吨以下,单机立窑直径3.2米以下又无稳定石灰石资源的立窑企业;经改造环保和熟料生产热耗不能达标的立窑企业;水泥年生产能力40万吨以下,直径2.6×13米以下单机水泥磨的粉磨企业;经改造环保不能达标的粉磨站企业,都应尽早做好调整的准备,使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在指导立窑和粉磨企业调整实施路线时,会上还提出了多种调整出路。立窑企业的调整:一是江苏久久和南京建通的调整路线,通过技术改造,使其产能、环保和能耗符合产业政策要求。二是江苏磊达的调整模式,形成立窑和旋窑兼有的生产方式。三是鼓励有资金实力的立窑企业,新建日产4000吨及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四是鼓励有资金实力的立窑企业,改建为规模和环保符合产业政策的水泥粉磨企业。粉磨企业的调整:不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的水泥粉磨企业,应选择适时转产或停产;若本地水泥市场需求量大,环保也能保证达标,则可通过增加投资扩大产能,使其符合产业政策的要求。(杜小卫)
来源:中国建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