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住宅的利他性是第一位的。”在昨天上午举行的循环经济高峰会上,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关于绿色住宅和国家房产新政的阐述,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将利他性放在第一位
陈淮在演讲中指出,城市住房的问题是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树起了一座座“城市森林”,居住、办公条件的改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城市化对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来说,本来是非常好的一项措施,但人类在建设城市,利用工业手段改善自己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随着现代化交通的发展和资源浪费、能源消耗的加剧,我们的居住环境也日益恶化。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绿色住宅。他认为绿色是全方位的,除了能源消耗要少以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有利他性。以可再生能源为例,当一种能源报废之后,还应该能降解,不能给人们带来环境的污染。
他举例说,现在,很多广东家庭每年使用空调的时间长达8个月,而空调能耗几乎占了用电量的1/3,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能源是因住宅设计不当或用材不当而“跑、冒、滴、漏”了,造成能源大量浪费。很多家庭使用的是落地大玻璃窗,但无论科技含量有多高,玻璃窗的隔热性能永远都比不上墙体材料。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广东人将自家的门窗缝隙缩小1毫米,空调能耗将减少一半。他指出,按照绿色住宅标准,在广东,阳面墙的玻璃窗应不超过墙体的50%,阴面墙不超过30%。另外,如果人们为追求综合能源低的住宅,而引起私家车数量大增,这些私家车对环境的污染可能比房屋的能源消耗带来的后果更严重,这也不应该称之为绿色住宅。“将利他放在第一位,把利己放在第二位,才能真正实现绿色住宅标准。”陈淮如是说。
90平米住宅可满足大众需求
“90平米以下住房占70%”,这是国家有关部门不久前对新开发房产的一项新规定。这一住房标准出台的依据是什么?90平米能否满足多数人的住房需求?这不仅是广大房地产开发商关心的话题,也是广大住房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在昨天的会上,针对参会嘉宾的疑问,陈淮明确表示,住房消费首先是要满足人们生存的必要功能,即要有房子住,从这一点看,目前国内城市家庭中,以三口之家居多,90平米完全可以满足95%的消费群体需求。
一个家庭到底需求多大的住房?陈淮说,这就像大家的工资水平,没有一个绝对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期望值也会不断提高。他打了个比方,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处级干部的住房标准是一个筒子楼,90年代中后期可以分两房,现在可能觉得要买120平米的住房才符合自己的身份。
陈淮同时指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90平米标准”,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政府不鼓励占有更多资源的奢侈性、享受性需求。他透露,国家有关部门将制定新的措施,对非普通住宅的收费,将大大高于普通住宅。“你可以住150平米甚至300平米的大房子,但会付出更高的消费代价。”陈淮表示。
绿色住宅发展需全社会推动
不少人认为,要推行节能降耗,关键在于政府的决定和行动。对此,陈淮不这么认为。他表示,节能不能靠外部推动,要推行绿色住宅,必须政府、企业和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以美国加州为例,不仅当地政府制定了严格的能源标准和节约资源的法律,而且老百姓节能、环保意识也颇高,为保护环境,他们宁可用价格高的汽油。美国消费者在选择冰箱、彩电等产品时,也是将环保、节能标准放在首位。在这种气氛下,开发商必须制造绿色产品,才有市场。如果光靠政府之手,很难推动整个节能市场的发展。政府力量首先表现在维护公共利益,通过政府引导,让市场发挥作用。
绿色住宅往往建设成本较普通住宅高出20%左右,购买成本也会水涨船高,消费者购买这样的住宅空间划不划算?我们应该更看重价格优势还是其绿色环保性能?对于这一疑问,陈淮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这好比买保险,如果是买养老保险,投保人活得越长越划算,但如果是买意外险,就是另一种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