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今年3月10日一版头条刊出韩国新村建设发水泥的报道后,曾在读者中引起了较为积极的反响。4月29日,本报又刊出了韩国驻华公使的专访,进一步介绍了韩国新村建设的背景和所采取的措施。今天本报又特邀经济日报驻韩国首尔记者曹世功先生在韩国深入采访,确切详细地报道了韩国新村建设发水泥的举措和收效。
曹世功先生的报道功底深厚,仅用2000余字即将韩国发放水泥的背景、做法、步骤、资金来源、村民的配合情况、相应配套措施,以及收效都简约、准确、详尽地介绍给了读者。
从这篇报道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三个要点。一是政府的决心要坚定。政府要出资金收购水泥,免费发放,无偿援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这项计划启动的根本。二是要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韩国政府发放的水泥要用作道路、屋顶、自来水、下水道、厕所、浴室等“十大改变农村面貌”的项目,而不准挪为他用。三是这项举措不仅为韩国新村建设发挥了启动作用,而且收效巨大,既改变了农村面貌,又促进了水泥等建材工业的发展。韩国的水泥总产量在这个过程中翻了三番。
韩国新村建设是.世界公认的改变城乡二元经济、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成功经验。而韩国的学者将发放水泥给农民称之为农村建设运动的“起爆剂”,可见其意义和作用之大。
我国现在也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尽管背景条件有所不同,但在面临的问题和目标土有很强的相似性,韩国发放水泥的经验很值得学习借鉴。我们希望,在中国也能有地方政府出面来收购水泥,发放给农民,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好的实效,造福农民,也促进建材工业的发展。(谢镇江)
来源:中国建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