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产业分析>电工行业新产品产值增幅居机械行业之首

电工行业新产品产值增幅居机械行业之首

发布时间:2006-02-23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产业分析 人浏览
关键字:

机械行业 电工行业 产值增幅

导  读:

    回望刚刚远去的2005年,电工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可谓辉煌与遗憾并存。 

    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1-8月,电工行业新产品产值完成853.95亿元,同比增长43.23%,高出工业总产值增幅14.06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的增幅保持了近3年来的高水平,增幅居机械行业之首。

    其中,发电和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科技创新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电工行业新产品产值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广受关注的100万kW超超临界发电设备的项目上,“三大动力”都参与了开发研制。除浙江玉环电厂4×100万kW超超临界机组分别由哈锅和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提供装备外,邹县、外高桥、泰州电厂三个2×100万kW超超临界机组的建设项目也成为“三大动力”协同作战的战场,其汽轮机、汽轮发电机及电站锅炉分别由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和哈电集团整体提供。

    与此同时,国内的变压器骨干企业在新产品开发研制方面也屡有佳绩:2005年7月,由保定天威集团自行开发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DFP-37万kVA/525kV变压器,顺利通过了所有项目试验,各项技术性能指标不仅符合合同要求,而且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产品是目前国内技术含量高、性能先进的单台容量最大的变压器,也是为玉环电厂4×100万kW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工程提供的关键设备。

    目前,我国750kV输变电示范工程已经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在这一工程中,我国第一次自行研制生产了750kV变压器、电抗器、控制保护系统以及导线、金具等全部设备,电工行业的企业承制了相关工程项目。
 
    前不久,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构皮滩水轮机转轮模型成果,在瑞士洛桑的独立试验台完成了试验,其最高效率达到95.17%,加权平均效率为93.25%,转轮具有优良的稳定性。这一试验结果表明,这家公司在高效率水轮机转轮的科研开发和市场竞争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然而,电工行业其他大部分子行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这些行业典型的特征是: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较大、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如变压器、电机、微电机、电线电缆、光纤光缆、电动工具等行业。

    目前,电工行业的大部分国内企业只能聚集在竞争激烈、利润偏低的低端市场,只有屈指可数的少数几家企业在中高端市场具备一定竞争力;而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则几乎完全占据了我国的中高端电器市场,在高压电器领域,其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90%。我国高低压开关行业的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些行业的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

    典型的如低压电器行业。尽管国内低压电器市场的最大份额掌握在正泰和德力西两家民营企业手中,然而它们还是摆脱不了低价竞争的命运,因为这个行业的大部分产品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雷同现象。在国内低压电器主要的生产基地柳市,聚集了1000多家低压电器的生产厂家,这些企业之间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最终只能靠价格战取胜,而且价格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这种情况在料重工轻的电线电缆行业也普遍存在。据统计,目前电线电缆行业有生产企业4000多家,生产集中度低下,产品同质化也十分严重。

    变压器等行业也未能幸免。

    这些行业在2005年均遭遇了利润下滑的噩梦。因为其产品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较大,而行业竞争又十分激烈,致使这些行业的企业在产品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产品销售价格却不能相应提升。

    显然,这些企业无一例外地品尝了缺乏自主创新带来的苦果。

    专家指出,这些行业所从事的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的。目前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如果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的低水平粗放型发展道路,将会失去竞争优势。

    “十一五”《建议》中指出,只有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把先进技术与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长期竞争优势,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这一转变的中心环节。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指出,“十一五”期间要“根据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继续选择国内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技术面广、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阔、投资强度高的战略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作为重点突破口,特别是在造船、大型高效发电、高压输变电、冶金等领域,加强对外合作和消化吸收,提高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水平。”

    机遇就摆在眼前,只是如何才能抓住?无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电工行业的头等大事。 

    目前,我国电工企业总体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企业要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能等不能靠,关键还得靠自己。

    “十一五”《建议》中在关于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表述中,提的第一点就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尽管在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方面有些配套措施还亟待完善,但这并不能成为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不作为的理由。相关资料表明,在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中,企业投入已占到60%以上。

    对于企业来说,自主创新的投入是巨大的,不仅要有足够的财力,还要有合适的人选。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这样的能力。换种说法,即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往往在自主创新方面会更有所作为。而对于大部分中小型电工企业来说,它们还处于生存期,资金往往捉襟见肘,也不具备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的研发团队。

    电工企业缺乏原始创新能力。在提高技术能力方面,运用的主要手段还是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创新。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以市场换技术。

    在以政府为主体的市场换技术的行为中,一些电工企业确实获得了真正的好处。

    如,在“贵广一回”直流输电项目中,换流变压器虽由西门子提供,不过西门子当时获得订单的附属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向沈变提供所有核心生产技术。在“贵广二回”直流输电项目招标中,天威保变同样得益。

    此外,西安变压器厂也因与ABB的合作三峡-常州500kV直流输电工程而掌握了相关核心技术。

    但不可否认的是,被大部分电工企业寄予厚望的“以市场换技术”,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往往是想要的技术没拿到,自己辛苦创下的品牌却弄丢了,市场更是拱手让给了对方。

    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人民电器厂早在1994年就与国外知名电气企业施耐德合资建厂,走的就是市场换技术的路子。结果却发现如果合作继续下去,只能是把自己多年的知名品牌搭进去,而无其他收获。最后,一狠心,主动放弃了20%的股份退出了合资企业,又重新走回自己自主创新的老路,并且现在做得有声有色。人民电器厂在合资前已经做到了1个多亿的规模,到1999年退出合资企业时,企业的销售额近2亿,相当于5、6年时间,增长了不足1个亿的水平;而在退出合资企业到今天的五六年时间中,人民电器厂的销售收入却从2亿快速上升到6.5亿。

    其实,要成功地做到以市场换技术是需要许多前提条件的。

    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合作的双方是平等的。

    国内大部分的电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影响力一般,在与一些国际巨头的谈判中,这些企业往往在技术与资金上难以摆脱被外方控制的地位。目前,在电工行业中与国外电气企业合作的国内企业不在少数,但控股的却是寥寥无几。技术也没有对方先进,话语权就不在手中,从一开始,几乎就确定了中方企业在合作中的被动地位。

    同时,引进的技术要成为自主创新根基的一部分,就必须被企业所消化、吸收和创新。有统计资料表明,在韩国、日本等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费用是引进投入费用的3~10倍,而我国的该项费用还不到引进项目费用的4%。

    上海天灵开关厂是一个技术引进的成功范例。这个低调的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引进,用260万元买断了8亿元的大市场,并在合资公司中拥有了控股权。在谈判初期,尽管外方也一再坚持要求控股,并且在转让技术方面提出了种种要求,但天灵坚信中国市场对对方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原则,最后终于如愿以偿。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nrusj6oan1m2.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热点探究:新能源板块主力志存高远

下一篇:2005年中国能源市场风云变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相关新闻
机械行业 电工行业 产值增幅
  • 魏德米勒“紧凑型重载连接器”化身机械行业“经济适用男”,快来打call

    在融合了机械行业用户实际需求之后,魏德米勒创新推出一款颠覆传统设计的紧凑型HDC产品,堪称为机械行业量身打造的“经济适用男”,体积更小、安装更便捷、性价比更高。

  • 浩亭中国华东区年度经销商会议

    2021年1月15日浩亭中国华东区年度经销商会议在上海外滩英迪格酒店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代理商对于浩亭在全球以及中国的机械行业的产品和应用有更深的了解,了解浩亭定制化业务以及适用的场景,渠道管理的现状和预期,同时做了本财年第一季度的季度业绩检视和规划,浩亭也希望各个代理商之间精诚合作。

  • 线上直播|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机床装备/数字化解决方案对接交流会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粤港澳先进制造产业联盟将联手SIEMENS、DMG MORI、TRUMPF、SCHUNK等国际领先企业,与湖南省商务厅商务展览中心共同打造线上“AMTech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机床装备/数字化解决方案对接交流会”

  • 当前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与趋势预判(摘编)

    日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在会员通讯大会上发表了“当前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与趋势预判”,就2019年机械行业运行回顾、当前机械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等进行阐述,今部分转发该文,供业界参考。

  • 【会议回顾】奥托尼克斯2017机械行业研讨会常州站

    8月18日,奥托尼克斯在常州隆重举办“奥托尼克斯2017机械行业研讨会”。这是我们奥托尼克斯进入中国以来,在江苏地区举办的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一次行业研讨会。举办这次行业研讨活动,目的是进一步扩大奥托尼克斯和当地代理商朋友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广、宣传奥托尼克斯,提高奥托尼克斯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想借此机

  • 我国有高效的数控技术 为何依然替代不了进口机床?

    我国高端数控机床市场一直被欧美日企业所占据,目前三轴机床已实现100%国产,四轴约70%,但最先进的五轴数控机床主要依赖进口。机械行业的其他领域诸如重机、汽车制造等竞争力不强都可以从机床产业中找到原因。

  • 一季度机械行业周期复苏分化明显 智能制造板块延续高景气

    今年一季度机械行业周期复苏但分化明显。其中,新兴成长产业景气向上,3C 自动化、锂电设备行业利润收入快速增长,智能制造板块延续高景气。

  • 湖南机械行业转型升级呈七大亮点

    2014年是湖南机械行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运行困难多、下行压力大、转型任务重。全行业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全年仍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整个行业在着力转型的过程中呈现出七大亮点。

  • 电工行业初现止跌回稳迹象

    2012年电工行业一直处于产销增长乏力、经济效益令人担忧的处境中,但从目前来看,产销增幅开始呈现可喜变化,利润总额增幅也实现由“负”转“正”。

  • 国内低压电器市场血战销量“四大王”

    2012年电工行业主要产品产销增长疲软。但在电工行业多种运行数据遭遇滑铁卢的情况下,国内低压电器行业发展的良好成绩给行业带来一丝慰藉。

  • 解读中国电工行业发展大势 2

    陆燕荪:电气质量的核心是可靠性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终身名誉会长陆燕荪副部长在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三届三次理事会上再次对中国的电工行业企业提出忠告:中国的电气工业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而产品质量的核心是可靠性。     电气产品的质量不好不一定是产品的可靠性不好,但

  • 解读中国电工行业发展大势 1

      解读中国电工行业发展大势——记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2007年4月2日至3日,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主题为“坚持创新之路,推进电工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强做大电器工业”,本次会议旨在通过总结去年工作,研究和部署2007年的工作任务

  • 电工行业2006年运行分析及2007年趋势预测

    2006年,电工行业持续平稳运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成效显著,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7年,由于原材料涨价和国际市场变化,电工行业平稳运行也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     一、运行情况     (一)产销快速增长。2006年电工行业工业总产值14591亿元,同比增长33.4%

  • 浅析2004年我国电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2004年我国的GDP增长9.5%,在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的经济政策环境中,电工行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进出口贸易总额再创新高,行业总体经济运行步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   行业经济运行特点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 电工行业2004年运行亮点及未来的发展机遇

        第一,全行业产销增长迅猛,增幅连续4个月超过30%,对机械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销售收入增长42.62%,工业增长值增加51.64%,利润总额增长56.2%,除了主机以外还有机泵房等等一系列都带动起来了。     第二,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上半年全行业贸易总额

  • 把握机遇、促进电工行业的发展

         ——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邢玉久   电器工业在最近几年,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产值节节攀升,外贸出口每年以两位数递增。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关税壁垒门槛的降低,加之国内强劲内需的拉动,中国电工行业面临着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本刊记者就如此看待和把握好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