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这几年,中国建筑陶瓷出口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在行业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市场日渐饱和、利润空间缩小的不利状况下,建陶出口这一块可谓“这里风景独好”。据海关介绍,去年广东共有3468家陶瓷企业参与出口,业内更有“卖茶叶、丝绸的都去做陶瓷出口生意”之说。为什么大伙都热衷于扎堆搞出口呢?说到底,出口市场风险相对较小。我们知道,眼下建陶产品出口的增长方式主要还是体现在传统的依靠出口数量的增加上,绝大部分出口依靠给外方品牌做加工,或者是以贴牌为主的订单贸易。也就是说国外厂商要什么,大伙就生产什么,就图个加工费。最不济还有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给顶着。一句话,市场风险小,这是众陶企一窝风地奔向出口的原因。
说低风险的贴牌出口这扇宽门该能通往康庄大道了吧,其实恰恰相反。由于仅依靠数量扩张,缺乏出口品牌,产品雷同,附加值低,导致出口价格不断走低,还连带引发多国反倾销诉讼。也就是说,我们消耗了大量的原矿材料、能源和人力搞出口,但基本没赚到钱,严重时甚至是“赔本赚吆喝”。正因为陶企总体上还位于加工制造这一低增值环节,而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制、开发、设计、营销等高增值环节则主要控制在外方手里,你又怎能在价格谈判中占得优势呢?有道是“弱国无外交”。加上最近国家调低了出口退税率,这个信号向那些肆无忌惮地搞低价竞争、只想着捞点出口退税就心满意足的陶企表明,国家已开始摒弃“量大价廉”的粗放式出口,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考虑,决心实施高附加值的自主出口品牌战略。种种迹象表明,随着生产成本的提高,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对于陶企而言,粗放式出口这条看似宽广的大道今后将愈走愈窄,直至无路可走。
那么,那扇真正通往康庄大道的窄门在哪里呢?答案只能是,树立战略眼光,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用品牌战略实现企业出口的跨越式发展。正因为创自主品牌意味着要培育市场;意味着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形象宣传等方面要投入大量人、财、物力进行精耕细作;意味着面临相对漫长且没有回报的培育期;与收益稳定的加工型出口相比,更意味着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