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分析
1.消费者对智能建筑不甚了了
随着家居条件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重视的安全问题。而智能建筑能为“楼宇”提供安全防范系统、可视对讲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功能,使消费者热逐“智能化”;而有的业主甚至还贪多求全,期望太高,提出“世界一流”、“十五年不落后”等口号,这种要求大大超出了建筑的功能与规模的智能化要求。这表现了消费者对于智能建筑还不甚了了,对于开发商自诩的“智能”建筑不辨真伪就不足为怪了。
2.开发商无“章”可循
目前,由于我国尚缺乏对智能建筑明晰的统一规范的标准,使开发商对智能建筑的建设无“章”可循。既对自己的智能建筑设施不清楚,又对信息化产品没有深入了解,更没有标准要求施工单位建设,其后果只能是智能建筑名不符实;加之,施工承包商选取设备的标准往往是择价廉而用之,选用的设备也是五花八门,各种设备之间常常是无法兼收并蓄,在没有总体集成概念和系统发展考虑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的智能建筑项目,往往是边招标、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等,如此施工建设的智能建筑岂不问题多多?
3.市场缺乏智能化系统集成商
时下,市场上的“智能系统集成公司”颇多,各公司间对智能化系统承包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但从他们的技术水平、技术支援能力、施工、组织经验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等方面来考察,真正能称得上是智能系统集成商的很少。有的所谓智能化系统集成商,甚至只是产品销售商。另外,这些系统集成公司还往往从商业利润出发,在系统建设中,各厂商各自为政,在接口上互相扯皮,贻误工程;甚至有的为了项目到手,拼命压低报价,不顾质量,降低规格。
4.“集成”设计较弱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目前,设计部门对智能化产品和智能设计还不甚熟悉,特别是集成方面更弱。对智能建筑设计的注意重点大多集中在智能化系统上,而在建筑平台方面注意不够,从而使建筑结构的灵活性、适应性稍欠佳,对智能化系统设备的安装空间、管线等考虑不周。加之业主盲目相信境外设计单位,其实这些单位也并非智能建筑行家,其设计水平并不比国内设计水平高,再加上由于文化背景、设计方法和施工习惯的不同,最后往往是虽拿到了图纸而无法施工。
5.施工缺乏正规军
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人员大多没有经过正式培训,更谈不上有施工经验,造成施工安装效率低且质量不高;施工中每个阶段的控制指标和测试报告的内容和格式的规定以及竣工验收的条件和相关文件等,仍偏重于定性验收,即眼看、手摸,而忽视了定量验收。其实,应用仪器测试才能查到隐患。
改善与对策
尽管目前我国的智能建筑市场和产业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建筑智能化成未来发展趋势是勿庸置疑的。为使智能建筑市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规范智能建筑市场,目前,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宣传,澄清模糊概念。智能建筑概念在我国虽多年,但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解释。其重要原因是应用于智能建筑中的诸多科技成果日新月异,技术标准也在不断提高翻新,因此,有必要加强宣传,利用报纸、电视,或举办各类建筑智能化的技术交流活动,推广和普及建筑智能化的知识和技术,让业内业外人士了解信息技术与智能建筑的关系,特别是让消费者了解什么是智能建筑、什么是系统与集成等,惟如此,才能把建筑智能化建设引入正确轨道。
2.提高智能建筑队伍的设计水平。目前,我国要努力提高智能建筑队伍的设计水平,不能长期把智能化系统设计委托给国外设计单位或系统集成商。因为对于智能化建筑,建筑设计单位仍然是主体设计单位,系统集成商仅是配合单位。实践表明,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建筑设计不能各自为战,为使两种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国内有条件的设计单位应把自动控制、通讯、信息、计算机、建筑设备等专业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起自己的智能建筑设计队伍。对于独立于建筑设计单位的系统集成商,其设计成果还应纳入建筑设计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
3.加速培训智能建筑的专门管理人才。由于智能建筑的科技含量很高,因此,智能建筑的系统设计应有专门管理人员介入。然而,我国目前智能建筑系统设计专门管理人才十分缺乏,为此,亟需采取各种培训手段,使智能建筑物业管理人员尽快掌握智能建筑的基础知识,即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及机电设备的运行知识等。此外,即使施工人员也应掌握先进设备的性能,以便于熟练掌握各类设备的安装、调试等技术,提高施工质量。
4.加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目前,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的标准、技术规范和行业法规还不健全,市场上所采用的技术标准也多种多样,因此,必须从行政上和技术上对智能建筑市场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要做到这一点,首选应加强对系统集成商的资格审查,重点审查其规模和人才构成,考核其从业技术水平。对于建筑设计单位,则应将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纳入质量监督体系,对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系统运行管理阶段均应实施监督。工程完成后还应按有关的质量评定标准和验收标准进行评定和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