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台的CMVDR294《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设计规则》促进了安全气囊产业的成长与发展。参照国外汽车安全气囊装备使用情况,并考虑到国家将颁布实施强制性安全技术法规的可能性,安全气囊市场在未来5年内每年的增长率将达到20%。
在国内安全气囊市场上,久乐、锦恒、和昌等厂商通过自主开发或引进技术开发出了正面碰撞安全气囊系统,已为国产汽车配套。而国外企业以天合、奥托立夫等为主,他们也纷纷在国内建立合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来适应中国市场本地化配套的需求。目前来看,国内大部分整车还是装备了国外企业的安全气囊,但中档车型或中档以下车型会考虑国产产品。
安全气囊主要电控系统包括传感器、ECU等,传感器目前主要使用压电传感器,可在正面、侧面、垂直三个方向感应汽车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变化,并输出模拟信号,较为先进的传感器集成了A/D转换模块,可以直接输出数字信号。未来对传感器的要求体现如下:一是可靠性,应能够在日常使用中长期可靠工作,并能够抵抗碰撞过程的大冲击;二是智能化,能实现自诊断、滤波、A/D转换等功能;三是集成化,可减小传感器及其周边器件的数量,提高可靠性;四是成本要低,因其直接关系到系统的造价。
虽然安全气囊在碰撞过程中对人体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由于其工作采用的方式,其爆破力造成的冲击对人体也有一定的伤害。因而目前研究的重点是智能型安全气囊,主要技术是采用重量传感器或者红外、超声波等传感器来判断乘客与仪表板远近、重量、身高等因素,进而在碰撞时判断是否点爆、点爆力有多大,并且与安全带形成总体控制,以对乘客形成最佳保护。国外在这方面研究非常多,已有车型安装了双级爆破安全气囊。智能化安全气囊系统是今后整体安全气囊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更好地识别乘客类型,并根据正撞与侧撞力度不同,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如今侧撞保护系统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而尾撞则靠头枕来保护,正面、侧面、帘式气囊等发展很快,这主要都是靠ECU控制来实现。
汽车安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汽车结构耐撞性,二是成员保护系统。在结构耐撞性方面,清华大学汽车碰撞实验室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在车身耐撞性以及轻型材料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已在沈阳金杯海狮、福田等车型上应用。
应当注意的是,安全气囊一般是与安全带配合使用,国产车大都使用普通安全带,而国外开发了限力式、预紧式安全带。限力式安全带可减少撞击时的冲击力,预紧式安全带可感知碰撞信号并使得原来松跨在乘客身上的安全带瞬时拉紧,以减少冲击力。清华大学也与通用、德尔福合作,进行安全气囊展开、折叠方式的研究,主要进行模拟计算,以前建模时间为2月-3月,目前2天-3天即可建模,大大提高了效率,此项技术已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