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制造业一直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外资总量比重最高,而且投资呈持续上升趋势。
我国制造业在外资中一直占居投资最高的产业,平均高达60%以上,随着新一轮的世界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世界制造业大规模地向中国转移,外资对我国制造业投资的速度和规模都大大加快。截止2002年,我国工业利用外资项目总数为310279个,占我国利用外资项目总数的73.15%,合同外资金额累计为5242.86亿美元,占我国合同外资总量的63.32%。2003年,我国利用外资合同项目数为41081个,其中,制造业为29281个,占项目总数的71%;合同外资总额为1150亿美元,同比增长39.03%,其中制造业为807.5亿美元,占总量比重的70.1%,同比增长36.2%;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为53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其中制造业为369亿美元,占总量的69%。
随着我国稳定的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丰富、廉价和较优质的人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在吸收外资制造业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同时,我国面向全球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已初具规模。世界上最主要的电子通信设备、石油化工、汽车、机械设备等制造商,已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我国。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我国作为其产品制造、市场销售、原料采购、新产品研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基地,在大规模地建立产品的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这使得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大规模的对中国制造业转移,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外商对我国制造业投资将会持续上升,并始终占主导地位。
2.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高技术的新型制造业越来越成为外资青睐的热点。
由联合国贸发会议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财富》500强公司中,近400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个项目。2003年,北京市制造业实际吸收外资7.6亿美元,同比增长31.9%,主要来源于以汽车为主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外资投入的增长;同期新批制造业项目为456个,合同外资8.5亿美元,其中,电子通信设备制造、机械设备仍然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产业领域。到2002年底,500强企业有137家在上海投资,共投资项目数为730个,合同外资101.64亿美元。在730个项目中,制造业项目占452个,占61.92%;合同外资84.36亿美元,占83%。目前,上海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的10个项目中,有6个是世界500强的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是近年来外商对我国制造业投资的显著特点,而且,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明显增强。这种投资结构的变化对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结构优化作用十分明显。
随着我国制造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近年来,外商投资也逐步由过去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行业向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制造业转移。由于外资的进入使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加快,我国制造业引资的重点也逐渐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深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生物制药、重化工和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越来越为外资所青睐。2003年一季度,制造业合同外资金额中,纺织业的比重从去年的4.4%下降到3.7%,而化学、机械和专用设备等行业的比重却明显提高。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工产品的合同外资金额比重上升尤为明显,从2002年全年4.5%提高到2003年一季度的10.3%。[1]在上海,500强的投资企业基本函盖了汽车、通信、钢铁、石化和精细化工、家电、等工业支柱产业和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不仅如此,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也越来越多地移师我国,到2004年,我国已经有40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的设立能够有效地促使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为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创造了条件。
3.制造业外资分布仍主要在我国东部地区,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不断上升。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外资分布密集的地区,每年吸收外资额平均占据我国吸收外资总额的80%以上。制造业的外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2002年,我国制造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为592.7亿美元,其中,广州制造业合同利用外资22.1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金额的73.1%;上海制造业合同利用外资84.36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金额的83%;两个城市之和占我国制造业合同外资总量的18%。到2003年,500强中前100强的跨国公司在上海的投资中,19家制造业公司有17家在上海进行了投资。其中,通用电气设立了17家公司;西门子设立了13家公司;雀巢设立了研发中心等6家公司;联合利华设立了3家公司。此外,在汽车制造企业中,通用汽车设立了4家公司[2]。从100强大量在上海投资设立子公司和研发中心也可以看出,世界制造业基地正在向我国转移的趋势。除此之外,北京、深圳、青岛、天津、苏州等地也是跨国公司制造业投资的主要目的地。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国西部地区和东北三省制造业利用外资速度在明显加快,2003年,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资达到71.91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3.4%,比2000年翻了一翻。其中辽宁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了57.1亿美元,比上年增幅高达34.2%,占整个东三省实际利用外资的79.4%;其中我国装备制造业基地沈阳市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22.42亿美元,同比增长59.2%,列辽宁省第一位,其中,制造业投资达到60%以上,德国宝马等著名跨国公司已经安营扎寨。2004年第一季度,黑龙江省制造业吸引外资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长4.2倍。外商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投资力度的主要原因,一是东北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二是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起主导作用。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0年以后,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水平由过去的平均3%提高到4%以上。目前,世界500强已经有近100家在西部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许多跨国公司在西安、成都等地设立研发中心。
4.制造业的投资来源地得到了很大优化,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比重越来越高。
多年来,我国的外资来源地一直是以港资为主体,以亚洲国家为主要投资国的外资结构。港资一直占据我国外资总额的半壁江山,其次是台资,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投资。投资产业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投资规模普遍较小。近年来,随着世界跨国公司大规模地对我国投资,港资比重在明显下降,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68%下降到2002年的30%。与此同时,来自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跨国公司,尤其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地区制造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投资比重在大幅度上升。
随着世界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制造业转移,欧美优强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步伐大大加快。美国是世界上拥有制造业跨国公司最多、实力最雄厚的国家。截止2002年,美国对华投资合同金额累计763亿美元,占总量比重的9.2%,仅次于香港,列第二位。500强中的美国制造业公司大都在我国进行了投资。而且这种投资的纵向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GE为例,2002年GE在中国投资达15亿美元,销售总额达17亿美元,设立合资、独资企业共30多个。GE将在2005年在中国的年销售量达到50亿美元,在中国的年采购额达到50亿美元,这一目标通过包括销售、采购、直接投资、研发和人才发展等综合方式来实现。近年来,欧洲制造业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大幅度增长,欧盟对中国的投资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5%左右上升到10%的水平。西门子、诺基亚、飞利浦、英荷壳牌等公司不仅在中国的投资进一步扩大,而且业务也已经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飞利浦是目前在中国经营最大的跨国公司,2002年度,飞利浦在华营业额达到67亿美元,其中,有2/3是出口。跨国公司业务结构的战略调整也体现了中国已经成为其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基地。
在亚洲国家,日本仍然是中国制造业吸收外资的重要来源国之一,根据日本国际合作银行对792家在国外设有法人公司的日本制造业企业所进行的问卷调查[3],71.6%的企业提出今后3年将继续加强和扩大海外业务,“缩小、撤退”的企业仅分别占28.0%和0.4%。计划扩大海外业务的企业比重比2000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17.1个百分点。其中82%的企业认为中国是最有前途的产业转移对象国。这些调查数据表明,日本在一段时期内将制造业作为对华投资的重点。此外,韩国在我国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在大幅度提高,韩国最初进入投资我国是以贸易为主,近年来对制造业的投资在大幅度增加,三星、现代、大禹、LG电子、SK等大型跨国制造业公司都在我国进行投资。其中,三星电子在我国投资了设立了近30家公司。截止2002年,三星集团累计对我国投资27亿美元,2002年营业额达到82亿美元,共有42300名员工,生产包括通讯及办公产品、核心零部件、影音产品、光电子产品以及白色家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