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泥工业经济运行状况1.水泥产量持续增长,增速放缓
2004年1~11月份,全国累计生产水泥84,703.81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5.46%。受宏观调控影响,3月份水泥产量增长速度迅速回落,2~4月份增速落差达17个百分点;9月后增长速度开始回升,11月单月水泥产量8835.41万吨,创历史新高(见图1)。
全国水泥产量变化特征可以概括为:总量继续扩大,但发展速度逐步趋缓。
从全国各省来看,各地水泥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均衡。
水泥产量最高的地区是山东省。自1994年以来山东省连续11年位居产量榜首,到目前为止,2004年山东水泥产量突破1亿吨,达1.13亿吨,高出第2位浙江省近4000万吨,排名第2~5位的浙江、江苏、河北、广东四省的产量相对比较接近,产量在7 000万吨左右,前五省的水泥合计产量39 816.28万吨,占全国水泥产量的47.01%,其中山东省为13.31%。
今年1~11月份,累计水泥产量比去年同期有较高增长的地区是内蒙古、江西、山东、北京和陕西,分别为39.36%、30.49%、28.12%、26.47和24.58%。
2.水泥价格总体下滑,各地差异明显
进入2004年,全国水泥平均价格呈缓慢下滑趋势。区域间的价格落差日趋明显,其中,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华东地区水泥价格下跌幅度最大,浙江地区价格下降了100多元;中南地区水泥价格普遍走低;华北、东北地区价格波动不大,基本持平;西南、西北部分地区水泥价格有所上扬;广州、海口、哈尔滨基本维持在高位。
3.行业经济效益继续攀升
(1)水泥工业总产值增速逐月回落
截至11月份,全国累计完成水泥工业总产值2 183.27亿元。2004年1~11月份水泥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速直线下降,从2月份的43.96%下降到11月份的28.82%,平均每月下降1.5%,但仍大大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1~11月份,水泥工业总产值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和河北五个省。前五省完成水泥工业总产值1 069.16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49.93%,其中,山东14.83%,浙江10.32%。
(2)销售收入总量大幅增长,增速持续走低截至11月底,全国累计水泥销售收入为2 059.44亿元,净增加470.68亿元。增长速度从3月份开始明显放缓,从44.57%下降到11月份的28.71%。
总产值增幅超过30%的省份是:内蒙古59.12%、吉林52.53%、江西47.50%、山东46.58%、安徽33.54%、江苏32.88%和浙江30.71%,第3~7位均集中在华东地区。
(3)利润创历史新高
2004年1~11月份全国水泥行业累计实现利润125.20亿元,创历史新高,较去年同期增长38.36%,净增加38.36亿元,销售利润率达6.08%。从图4中可以看出,受能源材料上涨因素,利润空间明显受到挤压,今年净增加利润空间的走势呈先扬后抑态势,利润摊薄。
通过对全国30个省的调查,有28个省盈利,3个省亏损。其中,盈利水平较高的地区分别是浙江、山东、安徽、江苏和广东,占全国利润总额的64.84%(见表1、图5)。水泥产量最大的山东省利润排在了第2位,而销售利润率为6.60%,排在第11位;而水泥产量排在第10位的安徽省的利润总额排在了第3位,销售利润率排在第2位。水泥工业不发达的西部地区西藏、宁夏、内蒙古等地区销售利润率普遍较高,分别为20.84%、17.83%、10.72%(见图6)。
(4)利税总额增长迅猛
2004年1~11月份,全行业累计上缴税金总额147.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63%。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和安徽上缴税金67.90亿元,占全行业的45.91%。上海、江西和吉林的增长幅度最快,分别为:58.12%、54.94%和53.79%。
二、水泥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1.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2004年1~10月,全国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57亿元,比去年增长51.13%,自4月份以来,投资增速呈加快回落态势,表明宏观调控已见成效。但以海螺为首的大型水泥集团在这轮宏观调控中,由于建设程序完备,重视建设条件落实,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很小;但手续不全,资源、能源、运输及市场条件不落实,随风跟进的许多投资者,在这轮宏观调控中受到了很大影响,出现了不少半拉子工程,投资损失惨重。
2.供求市场分析
水泥产量高速增长,增速虽明显趋缓,但总量过剩逐步显现2004年水泥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1亿吨,总量增长15.46%,预计2004年全年产量将达到9.5亿吨,总量增长很快。水泥产量增速虽然从2月份逐月减缓,但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总量过剩日趋明显,特别是华东等水泥投资“热点”地区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同时,受国家宏观调控和固定资产投资回落影响,需求量逐步减少,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水泥出口增加
1~10月份,水泥出口485.95万吨,同比增加14.71%,水泥出口额为1.64亿美元,超过了去年全年水平,止住了连续几年来的下跌走势。海螺成功出口美国,标志着我国非合资企业产品质量标准能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我国打进发达国家市场树立了榜样。
3.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总量上升,增长幅度持续回落
从效益上看,水泥企业效益呈先升后跌态势,原因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惯性作用,上半年水泥需求旺盛,水泥行业整体经济运行质量良好,水泥工业总产值完成 1123.82亿元,同比增长37.49%;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 040.04亿元,同比增长38.75%;累计实现利润77.56亿元,同比增长298.01%,创历史新高,特别是大企业集团效益远远高于中小企业。
下半年随着宏观调控的不断深入,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回落,需求量减小,截止11月,下半年水泥行业工业总产值完成1 059.45亿元,同比增长28.82%;产品销售收入1 019.4亿元,同比增长28.71%;累计实现利润125.10亿元,同比增长44.17%,从增长速度看明显低于上半年水平,水泥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均降低了10个百分点左右,利润下降幅度更大。
各地区水泥行业的经济效益从总体上看,普遍较好,个别地区也出现了亏损。其中,利润总额最好的地区是浙江省,销售利润率最好的是安徽省,其利润总额在全国也排在第二位。水泥产量很高的省份,它的利润空间并不一定很好,说明其成本较高。前面提到西部地区西藏、宁夏、内蒙三个地区的销售利润率普遍很高,但其水泥行业并不发达,说明这些地区区域垄断性较强。大型企业靠规模优势好于小型企业,部分地区由于生产能力落后处于亏损状态,纷纷停产。
4.价格分析
水泥价格与水泥成本反向发展
1~11月国民经济总体上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宏观调控并没有造成经济发展的大幅波动,这是大部分地区水泥市场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原因。但与水泥需求息息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持续回落,水泥市场需求也随之趋于疲软,价格整体呈下滑趋势。同时与价格持续走低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煤、电、运紧张得不到缓解,特别是煤炭价格持续上涨,使水泥成本大幅上扬。另外,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导致资金成本的上升,企业成本上升与价格下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全行业整体效益逐渐下滑。进入第四季度价格在低位上趋于稳定。
由图7可以看出,自1997年以来,水泥价格均呈一路下滑趋势,今年水泥价格达到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从图8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轮价格的上涨始于去年的9月,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升温,造成了部分地区水泥需求的紧缺,首先在长三角水泥价格迅速飚升,而后波及珠三角和其他一些地区。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日趋平缓,水泥市场需求也随之趋于疲软。同时从图9、图10中看出,从去年5月起,由于能源供应日益紧缺,价格大幅攀升,尤其是煤炭价格上升的幅度大大高于水泥价格上升的幅度。由于水泥是一种高度的能源依赖型工业品,能源成本在生产成本中大约是50%~60%左右,当能源价格的上涨幅度超过水泥企业所能承受的弹性空间,必然拉动水泥价格上扬,这是一种典型的成本推动效应。此次水泥价格上扬的主要驱动因素源于成本推动,而非需求拉动,价格上升表象的背后是日益突出的能源问题,这也是新一轮水泥价格反弹的真正原因。
5.结构调整
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继续快速增长
据中国水泥协会统计,2004年投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104条,新增熟料产能1亿吨。4000t/d以上规模生产线29条,占新增产能的51.24%,大大高于2003年。其中海螺的4条
10 000t/d“巨无霸”生产线格外引人瞩目。2 000t/d以下规模生产线从数量和产能迅速下降了3倍,新型干法生产线规模大型仳趋式明显(见表2)。
2004年新建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仍然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占比重的61.89%,生产线的平均规模大大高于2003年,达到3100t/d,华东地区的平均规模接近4000t/d,中南地区的建设速度大大加快,新建产能是2003年的3倍。华北、东北地区比2003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浙江、安徽、山东2004年形成的熟料产能为:2455.20万吨、1 317.50万吨和1 310.70万吨,三省占全国的50%(见表3)。
三、水泥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力短缺严重制约水泥发展
进入2004年以来,“电荒”警报红灯频闪,不仅经济发达的苏浙沪发生“电荒”,全国大部分城市先后出现了拉闸限电现象,电力短缺使水泥生产不能正常运行,频繁停电,对设备损害及运转率影响很大,严重制约水泥产能的发挥。
2.煤炭涨价,交通运输紧张使水泥成本上升
电力、钢铁、水泥等高耗煤行业的高速发展,给煤炭供应造成极大压力,再加上铁路运输紧张,严格治理公路运输超载使煤炭供应紧张状况雪上加霜,水泥成本因煤、电、运涨价上升了50~80元/吨,煤炭、运输已成为制约水泥发展的瓶颈。
3.总量增速过猛影响水泥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水泥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总量增长过猛,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型干法水泥高速增长,对抑制落后生产能力的增长,挤压小水泥市场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同时,由于消费市场的拉动,落后生产能力退出通道不畅,使水泥在数量上产生叠加效应,落后生产能力与新型干法水泥争资源、争能源,加剧了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的紧张局面,影响水泥产业结构取得突破性进展。
4.水泥行业需要持续发展
据中国水泥协会对水泥投资项目调研结果显示,国家宏观调控对新型干法水泥投资产生了消极影响。水泥企业、设计院、机械制造业反映有的地区在建项目停下来了,有的地区对结构调整有利的新项目也不批了;设计院4月份业务高潮就结束了,5月份没有新签项目。以前签的已收了订金的合同80%延期或停止了,已开工的20%处于停滞状态;水泥机械制造行业4月份以来很少接到新的订单,并有退货情况,项目建设处于休克状态。业内人士担心水泥行业将出现大起大落,如果真是这样,对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5.部分地区市场出现混乱
供需平衡被打乱,部分地区出现恶性竞争,价格战、赊款战频频发生,市场秩序出现混乱,严重损害企业利益和生产健康。
四、2005年水泥工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是抑制投资过渡增长,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确保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下限保持在7%以上,上限在10%以内运行,这是中央的调控目标。因此,国民经济发展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对水泥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定心良药。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导致水泥需求量减少是大势所趋。在今年上半年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会上,水泥界某位权威人士预言:“水泥行业进入秋季了,冬天就要到了。新一轮的竞争比以前要残酷的多,一旦水泥市场出现大降价,一大批企业要死掉。
1.新一轮的白热化市场竞争即将开始
2004年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增长1亿多吨,由于受水泥消费市场的拉动,落后生产能力并没有停止增长,今年全行业水泥产量突破9.5亿吨已成定局,而国家宏观调控,固定资产投资下降,水泥需求量减少,这必将导致供需矛盾的加剧,竞争的直接结果是水泥价格下降,水泥库存、应收帐款增加,预计水泥企业亏损面会有所扩大,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应有思想准备,尤其是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低集中度的水泥市场结构无法带来良好的市场绩效和抗风险能力,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问题将进一步演化发展。
2.煤、电、运紧张局面短时间不会缓解
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和滞后的电力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导致缺电的根本原因,2004年大量火电建设加剧了煤炭和运力不足的矛盾,使电力紧张更是雪上加霜,椐权威部门预测,到2006年全国用电紧张才能走向缓和。同样煤炭产能越来越满足不了工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也深受铁路运力紧张、公路限载的制约。因此,煤、电、运的紧张局面在短期内不会缓解,价格有继续上涨的空间,将继续制约水泥行业发展,望企业在安排生产时有所思想准备。
3.水泥行业投资将大幅下降
由于2004年水泥行业投资增长率一直在58%以上居高不下,宏观调控对水泥行业的从紧政策一时不会缓解,金融从紧政策不会放松,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受影响的在建、拟建项目融资环境不会得到改善;新开工项目不仅在融资上遇到困难,而且还要过土地、矿山、环评严格审批的关;再加上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成本上升,价格下降,对投资者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预计2005年水泥行业投资会大幅下降。但与节能、降耗有关的余热发电、粉磨节能技改项目将成为投资的热点。
4.资金短缺影响企业正常运营
2005年宏观调控对水泥行业继续实行货币紧缩政策,不仅水泥行业投资受影响,流动资金贷款也将受到影响,再加上市场低迷,回款率低,对水泥行业资金短缺更是雪上加霜。建议水泥企业一定要控制赊款销售,否则企业正常运营将受到影响。
5.积极扩大出口,寻求新的增长点
2004年国际市场水泥需求旺盛,美国、南非、中东地区水泥用量纷纷告急,针对这一现象,国内有预见性的企业已着手进行准备。目前,海螺、冀东、山水、华新、三狮、中联等国内大水泥集团迅速崛起,在主导国内区域市场的基础之上,这些大水泥集团已经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所发展,海螺、冀东、山水、华新、三狮已在北仑港、南通港、唐山港、泰州港、黄骅港、黄岛港、连云港建立了粉磨站和散装水泥出口设施。大水泥集团是中国水泥行业的一面旗帜,随着他们自身实力的提升,对国际市场的延伸扩展,中国水泥行业立足国内、面向国际、运营全球的战略远景将提前实现,届时,中国也将水到渠成地从水泥大国过渡成为水泥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