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工商时报 2004-12-24 10:57:41
对于由电荒引发的电力投资趋热势头,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和担忧。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中华工商时报联合主办的2004-2005经济问题座谈会上,有关专家指出,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必须保持超前发展,目前的投资趋热是市场的正常反应,不必过分担忧。
会议话题集中在目前的电力短缺以及电力投资热潮两方面。对于时下的电力投资建设高速增长的势头,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这是在近年来日益加剧的电荒之后市场的正常反应,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正在进行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住房和汽车市场需求巨大,城市化步伐加快,对电力等基础产业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而我国电力供应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历史上欠账甚多,前两年放松电力建设力度,就迅速导致全国性的电荒,说明加快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目前困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电荒,与会专家指出,这是由于1998年电力供应出现短暂过剩之后电力建设放慢速度所致。电荒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电力供应必须适应需求的增长,电力建设应该保持超前,适当的电力剩余是正常现象,政府应加强在电力领域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
就电力短缺与电力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专家们认为,电力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无论电力供求关系处于什么状况,都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改革电力投融资体制,拓宽各种资本投资电力的渠道,有利于促进电力的快速发展。
本版分两期摘要刊发部分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发言题目为编者所加。
无论短缺还是过剩都需要
用改革的思路解决问题
孙耀唯(国家电监会信息中心副主任):
关于如何应对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我们前段时间进行了一些研究,无论是缺电或是过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力工业的发展都会造成很大损失。我们确实应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探讨问题。当然也非常希望经济学界、社会各界都能关心和参与电力的发展与改革。
首先对电力短缺问题要有一个客观评价。就经济发展速度看,2002年国民经济增长8%,2003年是9.1%,今年也将
超过9%,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从经济总量来看,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了,2003年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2004年进出口总额超过了1万亿美元。这些数字说明中国的电力需求确实很强劲。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电力增长走出了低谷,最低时每年增长大概是4.2%左右,到了2002年时就达到了11.6%,2003年15.3%,今年预计大概是14.5%左右。应该说中国电力短缺从2002年开始就已经有所显现了。2002年全国就有12个省市电力供应趋紧,但主要出现在夏季的高峰时段和冬季的枯水期。2003年时,这个缺电现象逐渐加大。开始有19个后来有24个省市开始拉闸限电。2003年最大的电力缺口是1300万千瓦,缺少的电量有400亿千万时。2004年我国电力短缺最严重,拉闸限电的省市扩大到了26个,电力缺口持续增大,达到了3500万千瓦,缺少电量大概是500亿千万时左右。电力缺口比2003年略有增长,但由于加大了省间和网间的优化调度和有序限电,所以电量的缺口增长并不大。现在惟一不缺电的是东北三省和新疆、西藏。从消费结构来看,实际上用电大户,主要是四个行业,钢铁工业占9.41%左右,化工占8.85%,有色金属占了5.88%,建材占5.53%,加在一起占了用电量的30%。近年来这四个行业发
展突飞猛进,确实加大了电力短缺的影响。就缺电的地域看,最缺的是华东地区。拉闸
限电的损失超过200个亿,占全国拉闸限电的50%,其中最紧张的是浙江和江苏。从春天开始就停三开四,到夏天就是停四开三。从缺电的季节上看,电力的最高负荷主要集中在最炎热的夏季,冬季的用电高峰主要是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从供给的角度看,今年也是电力建设速度最快的一年。从2001年电力建设项目审批速度逐步加快,分别从2140、2437、3100万千瓦,提高到了2004年的6110万。投产发电装机从1929、1796、3484万千瓦,提高到了今年的5100万。目前在建项目还有2.8亿,按建设周期平均4年计,一年大概平均7000万,这个数字不得了。原来每新增1个亿需要10年、5年的时间,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年实现1个亿。当然这里面还有电网的建设,如果没有电网的支撑,电网和电源就不能协调发展。电网建设不仅要加快进度,也要改变现有的电网投资机制,要结合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鼓励多元投资,打破省间壁垒,在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
近年来的电力短缺,也导致了煤电运输的全面紧张。去年产煤17.6亿吨,今年大概是19.7亿吨,其中有50%以上是发电用煤,电煤的50%来自于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的西煤东送,这样就增加了铁路运输的紧张状态。
总的来讲,2004年就这样过去了,有惊无险,电力的短缺最多,拉闸限电最广,但是冷静分析一下我们到底缺了多少电?今年的发电装机超过了4个亿,水电装机超过了1个亿,全社会的用电量超过了2万亿度,这是今年的标志性数字。按最大电力缺口3500万千瓦计,缺口为10%,拉闸限电的电量损失不到500个亿,电量缺口实际上不到5%。所以反思我们的“电荒,是否有一定的炒作因素,对当前的电力投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误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时的电力短缺和过剩都是正常的现象,更不是改革造成的。相反,无论是电力过剩还是电力短缺都需要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用改革的思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只有用市场的手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供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分析电力需求的强劲主张,主要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关,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已经超过了45%,进出口增长超过了46%,在零售商品的销售增长超过了12%,其中个人消费还没有包括汽车、房地产的增长。三驾马车共同拉动是经济上涨的主要驱动力。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重化工业的升级,加之西部开发和地方政府的投资驱动,导致了电力需求弹性系数的迅速上升。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这些情况都会有所减缓,甚至使电力供求关系发生新的逆转。
分析2005年的电力需求形势,如果国民经济增长控制在8%,高耗能企业增幅进一步回落,电力需求增长将降至12%左右。需新增电量2500亿千瓦时,需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预计明年投产规模能超过6000万,甚至可能达到8000万。在上半年二季度的用电高峰可能有些偏紧,后半年会有明显好转。总的电力缺口会大大减少。预计缺口仅为1200万到2000万,所以中国电力短缺已经过去。明年最关键的问题还是煤炭、运输能不能保证电力增长的需要。
对此不仅要清理、整治,更重要的要从体制上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在电力短缺情况下暴露出了哪些体制上的矛盾?
从宏观经济形势来讲,首先电力的发展和宏观经济形势是密切相关的,电力的需求在于宏观经济的运转,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的宏观调控应该做到提前预警,适时、适度地采取一些调控措施,会比出现了问题再去调控好得多。电力部门、国家宏观经济部门都要把握好经济运行的波动规律。
第二是中国到现在已经全面国际化了,中国在整个国际市场当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应该有一个重新的审视过程,我们是不是用低的劳动力,甚至是用血的和生命的代价来支撑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国是承受不起的。
迄今为止,我们也没有能源约束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按照我们年产20亿吨煤的开发速度计算,我国煤炭资源还可开采80年,如果再翻一番的话,只够开采50年;现在水利资源已开发了1个亿千瓦,还有的潜能是两个亿,经济开放量也只有1个亿,剩下我们还能搞什么?所以中国的资源就决定了是以火电为主,水电为辅。
电力短缺也暴露出电力体制中的许多问题,比如规划的问题。原来电力规划是没有战略的规划,所以规划常常是滞后的,而且也缺少严肃性。原来的判断“十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增长间增长7%,电力增长5%,按照这个速度现在电力增长15%,只及三分之一,所以地方政府不建违规项目才怪呢。我们的规划没有超前性、科学性,怎么能够指导现实,这就是一个问题。
电力改革非常强调电力资源在大区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但目前还是坚持省之间的平衡,限于行政壁垒,资源要素得不到充分流动,在这种前提下的电力规划也是不科学的。从电力来讲按照6个区域来加强区域规划是非常必要的。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促进了投资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但仅仅将原来的审批制改成审核制,权力过于集中,仍然不会改变主观判断的失误。在市场条件下,有必要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做出明确界定,国家如何来调控市场、市场如何引导企业,国家到底管什么,这个事情要搞清楚。如果将一个比较明晰的产业政策及市场信息能够及时向社会公布的话,有许多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的完全,或者让地方政府或投资主体自己来安排。国家主要关注涉及到跨省、跨大区、国民经济重大的水电项目、核电项目,市场和地方可以解决的没有必要再集中审批。
电网和电源也要协调发展,当前要加大对地方投资企业的监管,防止电力项目的盲目投资。有些是跑了很多马,圈了很多地,如果没有和电网相衔接,虽然装机上去了,电网建设跟不上,同样会出问题。
电力市场化的改革包括三个方面,即厂网分开,主辅分离,竞价上网。基本思路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首先在发电环节实行竞价上网。然后进行输配分开,在配售电环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在电力短缺的情况下,更应加快改革进程。只有塑造出多家买方和多家卖方的市场主体,建立发电方和售电方的直接交易关系,才能建立有效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把电力变成一种商品。让它在市场中有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
电力改革需要宏观层面的配套改革,政府要进行重新定位,要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作用,要改变传统的依靠行政手段的管理方式,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监管。电力问题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电力改革也涉及到体制创新的方方面面。需要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妥善解决中央与地方、东部与西部、电源与电网、水电与火电、供给与需求等方面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电力改革和发展问题,为我们出谋划策,共同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改革确实是一场革命,阻力很大,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结构失衡造成煤电紧张
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对这一轮增长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两点:一个是由于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形成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第二是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微观主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这是增长的两个主要原因。从消费结构来看主要是住和行的起动,带动了住房、汽车这样一批产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发展需求量也是很大的,这也是钢材的需求量今年增长到2.8亿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个背景下经济体制的变化使得微观主体能够承受市场风险挑战的能力增强了。很多民营企业开始发展起来,相对国有企业来看他们对于风险损失、破产损失的承受能力比较强,能够为自己的破产买单,而国有企业实现不了这一点。这样一些企业数额的增加,包括在这两年投资总额增加很快,民营企业投资这一块是不可忽视的。微观主体挑战市场风险能力的增强和发展空间的扩大是新一轮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结构变动的烈度非常高。这和重化工业本身的特点联系在一起,投资比较大、周期比较长,库存水平跟其他行业相比较是很高的。从原来吃穿用的最终消费品转到汽车、住房这样的最终消费品和中间材料工业之间的产业关联系数改变的是比较大的。盖一栋楼需要的钢材和生产一个轿车需要的钢材、
生产一辆轿车需要的钢材和生产电冰箱的钢材数量是非常不一样的。而对能源的需求量也是比较大的,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产业升级带来制造业结构上的变化,完全被打破了。在结构剧烈失衡的情况下各个行业之间的缺口拉得很大。也是煤电紧张的基本原因。另外一个方面是低成本扩张,我们国家在非农用地是国家拥有的,在征地过程当中初始价格很难和国家来讨论,所以土地的发展成本和土地私有的国家相比是非常低的,这也是支持这一轮增长的很重要的原因。工业化成长的同时,内容集中在城市发展,汽车产业、工业产业等等,所以这个工业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城市化的加速对土地提出了很大的需求。从去年到现在我们第一次调高存贷款利率,以前一直是比较低的水平,资金价格比较低,从资金要素来看也支持了投资过快的扩张。一个由于结构的失衡导致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土地和资金的低成本,使得增长达到了更加猛烈的状况。整个重化工材料工业起动之后投资带动投资会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会对电力、运力、煤炭等等方面产品的供给提出一个很大的需求。为了减少经济增长的震动,减少价格的剧烈上涨,应该在基础产品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弹性,留出一定的余量。怎样把它和电力体
制,包括煤炭的开采、生产的体制、机制结合起来来考虑。在一定的电力能力过剩时这种电力体制改革怎样来设计,怎样能使一部分电力能力能够保留下来,包括煤炭的能力现在也应该做考虑。作为“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今后重化工业、新一轮大制造业大的结构变动做好一个基础性的安排,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水平、调控机制要尽快加以完善。明年在需求拉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怎样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增长水平,现在是要考虑了。从这一轮增长潜力来看,在应对有的方面需求严重过热时也要准备好,包括电力这个问题已经提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在货币政策、总量稳定方面更多使用市场经济的做法,比方说现在利率开始发挥作用了。
再有是市场准入标准,社会性的规则要尽快地建立,现在是经济规则比较多,哪些产业规模多大也需要一个部门审批,今后这个规则主要是对社会公共的规则,包括污染方面的标准、安全生产方面的标准、必要的技术标准,这些要建立起来。这些标准要向社会公布,提高它的透明度,要双向监督。我这个项目达到这个标准,政府没有批是你违法。我没达到标准,我去上项目是我违法。这些标准建立之后对于控制现在的污染、资源浪费、安全生产等等是一个根本性的措施。还有的是体制、机制的弊端,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包括资本市场发展等等,这些方面的改革也应该加快。总而言之,要通过增强技术设施能力、稳定总量环境、完善规则、消除体制机制弊端,来使得这一轮增长当中的问题得到控制,增长的势头能够持久地保持下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他们进入到建筑业、汽车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过程使很多国家都失去了好几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所以我们国家处在战略性的发展机遇期,要把这个增长的势头保护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中华工商时报 2004-12-24 10:57:41
对于由电荒引发的电力投资趋热势头,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和担忧。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中华工商时报联合主办的2004-2005经济问题座谈会上,有关专家指出,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必须保持超前发展,目前的投资趋热是市场的正常反应,不必过分担忧。
会议话题集中在目前的电力短缺以及电力投资热潮两方面。对于时下的电力投资建设高速增长的势头,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这是在近年来日益加剧的电荒之后市场的正常反应,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正在进行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住房和汽车市场需求巨大,城市化步伐加快,对电力等基础产业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而我国电力供应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历史上欠账甚多,前两年放松电力建设力度,就迅速导致全国性的电荒,说明加快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目前困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电荒,与会专家指出,这是由于1998年电力供应出现短暂过剩之后电力建设放慢速度所致。电荒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电力供应必须适应需求的增长,电力建设应该保持超前,适当的电力剩余是正常现象,政府应加强在电力领域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
就电力短缺与电力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专家们认为,电力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无论电力供求关系处于什么状况,都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改革电力投融资体制,拓宽各种资本投资电力的渠道,有利于促进电力的快速发展。
本版分两期摘要刊发部分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发言题目为编者所加。
无论短缺还是过剩都需要
用改革的思路解决问题
孙耀唯(国家电监会信息中心副主任):
关于如何应对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我们前段时间进行了一些研究,无论是缺电或是过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力工业的发展都会造成很大损失。我们确实应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探讨问题。当然也非常希望经济学界、社会各界都能关心和参与电力的发展与改革。
首先对电力短缺问题要有一个客观评价。就经济发展速度看,2002年国民经济增长8%,2003年是9.1%,今年也将
超过9%,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从经济总量来看,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了,2003年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2004年进出口总额超过了1万亿美元。这些数字说明中国的电力需求确实很强劲。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电力增长走出了低谷,最低时每年增长大概是4.2%左右,到了2002年时就达到了11.6%,2003年15.3%,今年预计大概是14.5%左右。应该说中国电力短缺从2002年开始就已经有所显现了。2002年全国就有12个省市电力供应趋紧,但主要出现在夏季的高峰时段和冬季的枯水期。2003年时,这个缺电现象逐渐加大。开始有19个后来有24个省市开始拉闸限电。2003年最大的电力缺口是1300万千瓦,缺少的电量有400亿千万时。2004年我国电力短缺最严重,拉闸限电的省市扩大到了26个,电力缺口持续增大,达到了3500万千瓦,缺少电量大概是500亿千万时左右。电力缺口比2003年略有增长,但由于加大了省间和网间的优化调度和有序限电,所以电量的缺口增长并不大。现在惟一不缺电的是东北三省和新疆、西藏。从消费结构来看,实际上用电大户,主要是四个行业,钢铁工业占9.41%左右,化工占8.85%,有色金属占了5.88%,建材占5.53%,加在一起占了用电量的30%。近年来这四个行业发
展突飞猛进,确实加大了电力短缺的影响。就缺电的地域看,最缺的是华东地区。拉闸
限电的损失超过200个亿,占全国拉闸限电的50%,其中最紧张的是浙江和江苏。从春天开始就停三开四,到夏天就是停四开三。从缺电的季节上看,电力的最高负荷主要集中在最炎热的夏季,冬季的用电高峰主要是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从供给的角度看,今年也是电力建设速度最快的一年。从2001年电力建设项目审批速度逐步加快,分别从2140、2437、3100万千瓦,提高到了2004年的6110万。投产发电装机从1929、1796、3484万千瓦,提高到了今年的5100万。目前在建项目还有2.8亿,按建设周期平均4年计,一年大概平均7000万,这个数字不得了。原来每新增1个亿需要10年、5年的时间,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年实现1个亿。当然这里面还有电网的建设,如果没有电网的支撑,电网和电源就不能协调发展。电网建设不仅要加快进度,也要改变现有的电网投资机制,要结合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鼓励多元投资,打破省间壁垒,在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
近年来的电力短缺,也导致了煤电运输的全面紧张。去年产煤17.6亿吨,今年大概是19.7亿吨,其中有50%以上是发电用煤,电煤的50%来自于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的西煤东送,这样就增加了铁路运输的紧张状态。
总的来讲,2004年就这样过去了,有惊无险,电力的短缺最多,拉闸限电最广,但是冷静分析一下我们到底缺了多少电?今年的发电装机超过了4个亿,水电装机超过了1个亿,全社会的用电量超过了2万亿度,这是今年的标志性数字。按最大电力缺口3500万千瓦计,缺口为10%,拉闸限电的电量损失不到500个亿,电量缺口实际上不到5%。所以反思我们的“电荒,是否有一定的炒作因素,对当前的电力投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误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时的电力短缺和过剩都是正常的现象,更不是改革造成的。相反,无论是电力过剩还是电力短缺都需要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用改革的思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只有用市场的手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供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分析电力需求的强劲主张,主要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关,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已经超过了45%,进出口增长超过了46%,在零售商品的销售增长超过了12%,其中个人消费还没有包括汽车、房地产的增长。三驾马车共同拉动是经济上涨的主要驱动力。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重化工业的升级,加之西部开发和地方政府的投资驱动,导致了电力需求弹性系数的迅速上升。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这些情况都会有所减缓,甚至使电力供求关系发生新的逆转。
分析2005年的电力需求形势,如果国民经济增长控制在8%,高耗能企业增幅进一步回落,电力需求增长将降至12%左右。需新增电量2500亿千瓦时,需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预计明年投产规模能超过6000万,甚至可能达到8000万。在上半年二季度的用电高峰可能有些偏紧,后半年会有明显好转。总的电力缺口会大大减少。预计缺口仅为1200万到2000万,所以中国电力短缺已经过去。明年最关键的问题还是煤炭、运输能不能保证电力增长的需要。
对此不仅要清理、整治,更重要的要从体制上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在电力短缺情况下暴露出了哪些体制上的矛盾?
从宏观经济形势来讲,首先电力的发展和宏观经济形势是密切相关的,电力的需求在于宏观经济的运转,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的宏观调控应该做到提前预警,适时、适度地采取一些调控措施,会比出现了问题再去调控好得多。电力部门、国家宏观经济部门都要把握好经济运行的波动规律。
第二是中国到现在已经全面国际化了,中国在整个国际市场当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应该有一个重新的审视过程,我们是不是用低的劳动力,甚至是用血的和生命的代价来支撑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国是承受不起的。
迄今为止,我们也没有能源约束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按照我们年产20亿吨煤的开发速度计算,我国煤炭资源还可开采80年,如果再翻一番的话,只够开采50年;现在水利资源已开发了1个亿千瓦,还有的潜能是两个亿,经济开放量也只有1个亿,剩下我们还能搞什么?所以中国的资源就决定了是以火电为主,水电为辅。
电力短缺也暴露出电力体制中的许多问题,比如规划的问题。原来电力规划是没有战略的规划,所以规划常常是滞后的,而且也缺少严肃性。原来的判断“十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增长间增长7%,电力增长5%,按照这个速度现在电力增长15%,只及三分之一,所以地方政府不建违规项目才怪呢。我们的规划没有超前性、科学性,怎么能够指导现实,这就是一个问题。
电力改革非常强调电力资源在大区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但目前还是坚持省之间的平衡,限于行政壁垒,资源要素得不到充分流动,在这种前提下的电力规划也是不科学的。从电力来讲按照6个区域来加强区域规划是非常必要的。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促进了投资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但仅仅将原来的审批制改成审核制,权力过于集中,仍然不会改变主观判断的失误。在市场条件下,有必要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做出明确界定,国家如何来调控市场、市场如何引导企业,国家到底管什么,这个事情要搞清楚。如果将一个比较明晰的产业政策及市场信息能够及时向社会公布的话,有许多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的完全,或者让地方政府或投资主体自己来安排。国家主要关注涉及到跨省、跨大区、国民经济重大的水电项目、核电项目,市场和地方可以解决的没有必要再集中审批。
电网和电源也要协调发展,当前要加大对地方投资企业的监管,防止电力项目的盲目投资。有些是跑了很多马,圈了很多地,如果没有和电网相衔接,虽然装机上去了,电网建设跟不上,同样会出问题。
电力市场化的改革包括三个方面,即厂网分开,主辅分离,竞价上网。基本思路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首先在发电环节实行竞价上网。然后进行输配分开,在配售电环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在电力短缺的情况下,更应加快改革进程。只有塑造出多家买方和多家卖方的市场主体,建立发电方和售电方的直接交易关系,才能建立有效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把电力变成一种商品。让它在市场中有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
电力改革需要宏观层面的配套改革,政府要进行重新定位,要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作用,要改变传统的依靠行政手段的管理方式,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监管。电力问题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电力改革也涉及到体制创新的方方面面。需要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妥善解决中央与地方、东部与西部、电源与电网、水电与火电、供给与需求等方面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电力改革和发展问题,为我们出谋划策,共同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改革确实是一场革命,阻力很大,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结构失衡造成煤电紧张
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对这一轮增长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两点:一个是由于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形成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第二是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微观主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这是增长的两个主要原因。从消费结构来看主要是住和行的起动,带动了住房、汽车这样一批产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发展需求量也是很大的,这也是钢材的需求量今年增长到2.8亿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个背景下经济体制的变化使得微观主体能够承受市场风险挑战的能力增强了。很多民营企业开始发展起来,相对国有企业来看他们对于风险损失、破产损失的承受能力比较强,能够为自己的破产买单,而国有企业实现不了这一点。这样一些企业数额的增加,包括在这两年投资总额增加很快,民营企业投资这一块是不可忽视的。微观主体挑战市场风险能力的增强和发展空间的扩大是新一轮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结构变动的烈度非常高。这和重化工业本身的特点联系在一起,投资比较大、周期比较长,库存水平跟其他行业相比较是很高的。从原来吃穿用的最终消费品转到汽车、住房这样的最终消费品和中间材料工业之间的产业关联系数改变的是比较大的。盖一栋楼需要的钢材和生产一个轿车需要的钢材、
生产一辆轿车需要的钢材和生产电冰箱的钢材数量是非常不一样的。而对能源的需求量也是比较大的,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产业升级带来制造业结构上的变化,完全被打破了。在结构剧烈失衡的情况下各个行业之间的缺口拉得很大。也是煤电紧张的基本原因。另外一个方面是低成本扩张,我们国家在非农用地是国家拥有的,在征地过程当中初始价格很难和国家来讨论,所以土地的发展成本和土地私有的国家相比是非常低的,这也是支持这一轮增长的很重要的原因。工业化成长的同时,内容集中在城市发展,汽车产业、工业产业等等,所以这个工业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城市化的加速对土地提出了很大的需求。从去年到现在我们第一次调高存贷款利率,以前一直是比较低的水平,资金价格比较低,从资金要素来看也支持了投资过快的扩张。一个由于结构的失衡导致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土地和资金的低成本,使得增长达到了更加猛烈的状况。整个重化工材料工业起动之后投资带动投资会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会对电力、运力、煤炭等等方面产品的供给提出一个很大的需求。为了减少经济增长的震动,减少价格的剧烈上涨,应该在基础产品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弹性,留出一定的余量。怎样把它和电力体
制,包括煤炭的开采、生产的体制、机制结合起来来考虑。在一定的电力能力过剩时这种电力体制改革怎样来设计,怎样能使一部分电力能力能够保留下来,包括煤炭的能力现在也应该做考虑。作为“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今后重化工业、新一轮大制造业大的结构变动做好一个基础性的安排,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水平、调控机制要尽快加以完善。明年在需求拉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怎样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增长水平,现在是要考虑了。从这一轮增长潜力来看,在应对有的方面需求严重过热时也要准备好,包括电力这个问题已经提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在货币政策、总量稳定方面更多使用市场经济的做法,比方说现在利率开始发挥作用了。
再有是市场准入标准,社会性的规则要尽快地建立,现在是经济规则比较多,哪些产业规模多大也需要一个部门审批,今后这个规则主要是对社会公共的规则,包括污染方面的标准、安全生产方面的标准、必要的技术标准,这些要建立起来。这些标准要向社会公布,提高它的透明度,要双向监督。我这个项目达到这个标准,政府没有批是你违法。我没达到标准,我去上项目是我违法。这些标准建立之后对于控制现在的污染、资源浪费、安全生产等等是一个根本性的措施。还有的是体制、机制的弊端,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包括资本市场发展等等,这些方面的改革也应该加快。总而言之,要通过增强技术设施能力、稳定总量环境、完善规则、消除体制机制弊端,来使得这一轮增长当中的问题得到控制,增长的势头能够持久地保持下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他们进入到建筑业、汽车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过程使很多国家都失去了好几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所以我们国家处在战略性的发展机遇期,要把这个增长的势头保护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中华工商时报 2004-12-24 10:57:41
对于由电荒引发的电力投资趋热势头,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和担忧。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中华工商时报联合主办的2004-2005经济问题座谈会上,有关专家指出,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必须保持超前发展,目前的投资趋热是市场的正常反应,不必过分担忧。
会议话题集中在目前的电力短缺以及电力投资热潮两方面。对于时下的电力投资建设高速增长的势头,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这是在近年来日益加剧的电荒之后市场的正常反应,由于目前我国经济正在进行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住房和汽车市场需求巨大,城市化步伐加快,对电力等基础产业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而我国电力供应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历史上欠账甚多,前两年放松电力建设力度,就迅速导致全国性的电荒,说明加快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目前困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电荒,与会专家指出,这是由于1998年电力供应出现短暂过剩之后电力建设放慢速度所致。电荒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电力供应必须适应需求的增长,电力建设应该保持超前,适当的电力剩余是正常现象,政府应加强在电力领域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
就电力短缺与电力体制改革的关系问题,专家们认为,电力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无论电力供求关系处于什么状况,都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改革电力投融资体制,拓宽各种资本投资电力的渠道,有利于促进电力的快速发展。
本版分两期摘要刊发部分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发言题目为编者所加。
无论短缺还是过剩都需要
用改革的思路解决问题
孙耀唯(国家电监会信息中心副主任):
关于如何应对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我们前段时间进行了一些研究,无论是缺电或是过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力工业的发展都会造成很大损失。我们确实应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探讨问题。当然也非常希望经济学界、社会各界都能关心和参与电力的发展与改革。
首先对电力短缺问题要有一个客观评价。就经济发展速度看,2002年国民经济增长8%,2003年是9.1%,今年也将
超过9%,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从经济总量来看,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了,2003年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2004年进出口总额超过了1万亿美元。这些数字说明中国的电力需求确实很强劲。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电力增长走出了低谷,最低时每年增长大概是4.2%左右,到了2002年时就达到了11.6%,2003年15.3%,今年预计大概是14.5%左右。应该说中国电力短缺从2002年开始就已经有所显现了。2002年全国就有12个省市电力供应趋紧,但主要出现在夏季的高峰时段和冬季的枯水期。2003年时,这个缺电现象逐渐加大。开始有19个后来有24个省市开始拉闸限电。2003年最大的电力缺口是1300万千瓦,缺少的电量有400亿千万时。2004年我国电力短缺最严重,拉闸限电的省市扩大到了26个,电力缺口持续增大,达到了3500万千瓦,缺少电量大概是500亿千万时左右。电力缺口比2003年略有增长,但由于加大了省间和网间的优化调度和有序限电,所以电量的缺口增长并不大。现在惟一不缺电的是东北三省和新疆、西藏。从消费结构来看,实际上用电大户,主要是四个行业,钢铁工业占9.41%左右,化工占8.85%,有色金属占了5.88%,建材占5.53%,加在一起占了用电量的30%。近年来这四个行业发
展突飞猛进,确实加大了电力短缺的影响。就缺电的地域看,最缺的是华东地区。拉闸
限电的损失超过200个亿,占全国拉闸限电的50%,其中最紧张的是浙江和江苏。从春天开始就停三开四,到夏天就是停四开三。从缺电的季节上看,电力的最高负荷主要集中在最炎热的夏季,冬季的用电高峰主要是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从供给的角度看,今年也是电力建设速度最快的一年。从2001年电力建设项目审批速度逐步加快,分别从2140、2437、3100万千瓦,提高到了2004年的6110万。投产发电装机从1929、1796、3484万千瓦,提高到了今年的5100万。目前在建项目还有2.8亿,按建设周期平均4年计,一年大概平均7000万,这个数字不得了。原来每新增1个亿需要10年、5年的时间,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年实现1个亿。当然这里面还有电网的建设,如果没有电网的支撑,电网和电源就不能协调发展。电网建设不仅要加快进度,也要改变现有的电网投资机制,要结合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鼓励多元投资,打破省间壁垒,在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
近年来的电力短缺,也导致了煤电运输的全面紧张。去年产煤17.6亿吨,今年大概是19.7亿吨,其中有50%以上是发电用煤,电煤的50%来自于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的西煤东送,这样就增加了铁路运输的紧张状态。
总的来讲,2004年就这样过去了,有惊无险,电力的短缺最多,拉闸限电最广,但是冷静分析一下我们到底缺了多少电?今年的发电装机超过了4个亿,水电装机超过了1个亿,全社会的用电量超过了2万亿度,这是今年的标志性数字。按最大电力缺口3500万千瓦计,缺口为10%,拉闸限电的电量损失不到500个亿,电量缺口实际上不到5%。所以反思我们的“电荒,是否有一定的炒作因素,对当前的电力投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误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时的电力短缺和过剩都是正常的现象,更不是改革造成的。相反,无论是电力过剩还是电力短缺都需要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用改革的思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只有用市场的手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供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分析电力需求的强劲主张,主要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关,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已经超过了45%,进出口增长超过了46%,在零售商品的销售增长超过了12%,其中个人消费还没有包括汽车、房地产的增长。三驾马车共同拉动是经济上涨的主要驱动力。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重化工业的升级,加之西部开发和地方政府的投资驱动,导致了电力需求弹性系数的迅速上升。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这些情况都会有所减缓,甚至使电力供求关系发生新的逆转。
分析2005年的电力需求形势,如果国民经济增长控制在8%,高耗能企业增幅进一步回落,电力需求增长将降至12%左右。需新增电量2500亿千瓦时,需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预计明年投产规模能超过6000万,甚至可能达到8000万。在上半年二季度的用电高峰可能有些偏紧,后半年会有明显好转。总的电力缺口会大大减少。预计缺口仅为1200万到2000万,所以中国电力短缺已经过去。明年最关键的问题还是煤炭、运输能不能保证电力增长的需要。
对此不仅要清理、整治,更重要的要从体制上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在电力短缺情况下暴露出了哪些体制上的矛盾?
从宏观经济形势来讲,首先电力的发展和宏观经济形势是密切相关的,电力的需求在于宏观经济的运转,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的宏观调控应该做到提前预警,适时、适度地采取一些调控措施,会比出现了问题再去调控好得多。电力部门、国家宏观经济部门都要把握好经济运行的波动规律。
第二是中国到现在已经全面国际化了,中国在整个国际市场当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应该有一个重新的审视过程,我们是不是用低的劳动力,甚至是用血的和生命的代价来支撑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国是承受不起的。
迄今为止,我们也没有能源约束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按照我们年产20亿吨煤的开发速度计算,我国煤炭资源还可开采80年,如果再翻一番的话,只够开采50年;现在水利资源已开发了1个亿千瓦,还有的潜能是两个亿,经济开放量也只有1个亿,剩下我们还能搞什么?所以中国的资源就决定了是以火电为主,水电为辅。
电力短缺也暴露出电力体制中的许多问题,比如规划的问题。原来电力规划是没有战略的规划,所以规划常常是滞后的,而且也缺少严肃性。原来的判断“十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增长间增长7%,电力增长5%,按照这个速度现在电力增长15%,只及三分之一,所以地方政府不建违规项目才怪呢。我们的规划没有超前性、科学性,怎么能够指导现实,这就是一个问题。
电力改革非常强调电力资源在大区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但目前还是坚持省之间的平衡,限于行政壁垒,资源要素得不到充分流动,在这种前提下的电力规划也是不科学的。从电力来讲按照6个区域来加强区域规划是非常必要的。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促进了投资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但仅仅将原来的审批制改成审核制,权力过于集中,仍然不会改变主观判断的失误。在市场条件下,有必要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做出明确界定,国家如何来调控市场、市场如何引导企业,国家到底管什么,这个事情要搞清楚。如果将一个比较明晰的产业政策及市场信息能够及时向社会公布的话,有许多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的完全,或者让地方政府或投资主体自己来安排。国家主要关注涉及到跨省、跨大区、国民经济重大的水电项目、核电项目,市场和地方可以解决的没有必要再集中审批。
电网和电源也要协调发展,当前要加大对地方投资企业的监管,防止电力项目的盲目投资。有些是跑了很多马,圈了很多地,如果没有和电网相衔接,虽然装机上去了,电网建设跟不上,同样会出问题。
电力市场化的改革包括三个方面,即厂网分开,主辅分离,竞价上网。基本思路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首先在发电环节实行竞价上网。然后进行输配分开,在配售电环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在电力短缺的情况下,更应加快改革进程。只有塑造出多家买方和多家卖方的市场主体,建立发电方和售电方的直接交易关系,才能建立有效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把电力变成一种商品。让它在市场中有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
电力改革需要宏观层面的配套改革,政府要进行重新定位,要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作用,要改变传统的依靠行政手段的管理方式,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监管。电力问题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电力改革也涉及到体制创新的方方面面。需要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妥善解决中央与地方、东部与西部、电源与电网、水电与火电、供给与需求等方面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电力改革和发展问题,为我们出谋划策,共同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改革确实是一场革命,阻力很大,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结构失衡造成煤电紧张
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对这一轮增长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两点:一个是由于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形成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第二是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微观主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这是增长的两个主要原因。从消费结构来看主要是住和行的起动,带动了住房、汽车这样一批产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发展需求量也是很大的,这也是钢材的需求量今年增长到2.8亿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个背景下经济体制的变化使得微观主体能够承受市场风险挑战的能力增强了。很多民营企业开始发展起来,相对国有企业来看他们对于风险损失、破产损失的承受能力比较强,能够为自己的破产买单,而国有企业实现不了这一点。这样一些企业数额的增加,包括在这两年投资总额增加很快,民营企业投资这一块是不可忽视的。微观主体挑战市场风险能力的增强和发展空间的扩大是新一轮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结构变动的烈度非常高。这和重化工业本身的特点联系在一起,投资比较大、周期比较长,库存水平跟其他行业相比较是很高的。从原来吃穿用的最终消费品转到汽车、住房这样的最终消费品和中间材料工业之间的产业关联系数改变的是比较大的。盖一栋楼需要的钢材和生产一个轿车需要的钢材、
生产一辆轿车需要的钢材和生产电冰箱的钢材数量是非常不一样的。而对能源的需求量也是比较大的,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产业升级带来制造业结构上的变化,完全被打破了。在结构剧烈失衡的情况下各个行业之间的缺口拉得很大。也是煤电紧张的基本原因。另外一个方面是低成本扩张,我们国家在非农用地是国家拥有的,在征地过程当中初始价格很难和国家来讨论,所以土地的发展成本和土地私有的国家相比是非常低的,这也是支持这一轮增长的很重要的原因。工业化成长的同时,内容集中在城市发展,汽车产业、工业产业等等,所以这个工业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城市化的加速对土地提出了很大的需求。从去年到现在我们第一次调高存贷款利率,以前一直是比较低的水平,资金价格比较低,从资金要素来看也支持了投资过快的扩张。一个由于结构的失衡导致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土地和资金的低成本,使得增长达到了更加猛烈的状况。整个重化工材料工业起动之后投资带动投资会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会对电力、运力、煤炭等等方面产品的供给提出一个很大的需求。为了减少经济增长的震动,减少价格的剧烈上涨,应该在基础产品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弹性,留出一定的余量。怎样把它和电力体
制,包括煤炭的开采、生产的体制、机制结合起来来考虑。在一定的电力能力过剩时这种电力体制改革怎样来设计,怎样能使一部分电力能力能够保留下来,包括煤炭的能力现在也应该做考虑。作为“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今后重化工业、新一轮大制造业大的结构变动做好一个基础性的安排,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第二个方面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水平、调控机制要尽快加以完善。明年在需求拉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怎样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增长水平,现在是要考虑了。从这一轮增长潜力来看,在应对有的方面需求严重过热时也要准备好,包括电力这个问题已经提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在货币政策、总量稳定方面更多使用市场经济的做法,比方说现在利率开始发挥作用了。
再有是市场准入标准,社会性的规则要尽快地建立,现在是经济规则比较多,哪些产业规模多大也需要一个部门审批,今后这个规则主要是对社会公共的规则,包括污染方面的标准、安全生产方面的标准、必要的技术标准,这些要建立起来。这些标准要向社会公布,提高它的透明度,要双向监督。我这个项目达到这个标准,政府没有批是你违法。我没达到标准,我去上项目是我违法。这些标准建立之后对于控制现在的污染、资源浪费、安全生产等等是一个根本性的措施。还有的是体制、机制的弊端,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包括资本市场发展等等,这些方面的改革也应该加快。总而言之,要通过增强技术设施能力、稳定总量环境、完善规则、消除体制机制弊端,来使得这一轮增长当中的问题得到控制,增长的势头能够持久地保持下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他们进入到建筑业、汽车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过程使很多国家都失去了好几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所以我们国家处在战略性的发展机遇期,要把这个增长的势头保护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