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21) 来自:中华工商时报 阅读54次
在今年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的形势下,缺电成为一个不和谐的音符。由于缺电,全国有26个省市拉闸限电,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计。由于缺电,从中央到地方加大了电力投资的力度。有资料表明,今年新投产的发展装机容量已达到了创纪录的5100万千瓦,而且在建项目竟然高达2.8亿千瓦。这预示着,电力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并有出现新一轮电力过剩的可能。
历来有一种说法叫做“发展经济,电力先行”。为了保证经济发展的正常需求,电力工业需要有一个超前的建设,并留有余地。业内专家认为,电力建设的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的比例在1.1∶1左右较为适宜。但遗憾的是,我国近年来电力工业的发展并未遵循上述规律,而是从几年前4.2%的增长速度一下子飚升到今年的14.5%,呈现出大起大落的反常现象。
电力工业的大起大落暴露出这个行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是电力工业的规划问题。电力建设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率先做好规划很有必要。而做好规划工作的关键之一,是准确预测国家经济的发展需求,准确把握经济发展需求与电力建设的配套关系、比例关系。然而正如人们注意到的那样,近年来电力工业的投资忽冷忽热,前几年有关“三年不建新电厂”的决策已被证明是导致缺电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禁让人怀疑,电力工业的规划是否严肃、是否科学?
其次,电力工业的投资结构相当不合理。一方面,长期沿用的严格审批制限制了民间资本的进入,使得投资主体单一化,投资缺少竞争,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中自行其事,重火电,轻水电,追求短期利益,造成电力结构不合理,也加大了煤炭和运输的压力。此外,电网建设与电源建设不匹配,外资利用出现偏差等等问题,都反映了投资体制的薄弱环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电力工业仍有很强的垄断性,行业管理的计划色彩很浓,市场化程度不高。比如电力价格的形成不够透明,发电企业与输电企业利益关系不清晰,发电企业之间竞争不充分等等。当然,在这样一个垄断而又相对封闭的行业中,由审计查出若干腐败大案,越发暴露出其管理的混乱。
应该看到,如同其他商品一样,电力的供需关系也是随时可能变化的,出现暂时的短缺或过剩并不可怕,重要的问题在于,当短缺出现或过剩发生时,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调控解决?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过多地依赖计划的、行政的手段去干预,影响电力建设,其结果必然是使电力工业的发展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在“人为限制———短缺———加大投资———过剩———再限制……”这样的怪圈里折腾,从而使电力工业不能先行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反而拖了后腿。
显然,电力工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只能靠改革去解决,一时的电力短缺或过剩都不是拖延改革的借口。电力工业深化改革已迫在眉睫,而这一改革的明确方向,就是加快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步伐。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在加强与完善宏观调控的同时,电力工业能否取得改革的突破,用市场手段去解决电力投资、电价以及电力供应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是对电力工业决策者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