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4) 来自:民营经济报 阅读76次
始于2002年且席卷全国的"电荒"到底何时能够得到缓解?国内权威机构的推测指出,2006年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可以基本缓解。不过,国内知名电力专家近日却向记者表示,根据未来三年的装机容量来推测,短期内实现全国电力供需平衡还不能盲目乐观。
2006年解决缺电为时尚早
"早在2002年,就有人预测,在经过连续两年电力紧张后,2004年电力供需矛盾就可基本缓和。可是,今年电力供应不但持续紧张,而且很多地方遭遇了历史上电力最紧张的年份。"朱成章说,再从目前的电量增长情况看,今年全国电量增长率估计不会低于14%,这也是早几年始料未及的。
据国电动力经济研究中心负荷预测研究所预测,2005年全国电力供应仅能满足8.5%的电量增长需求,电力供应将会继续紧张;2006年和2007年也只能够满足9%的电量增长需求。"9%的电量增长,能否满足2006年的用电需求,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朱成章坚持自己的观点。
缺电概念分歧是最大障碍
据悉,自有关方面近期发佈2006年电力供求平衡结论以来,业界除了对未来电力供应形势分析上存在分歧之外,这一围绕有关"2006年缺电局面能否缓解"的争论,还在业界引发了有关"什么是缺电"、"怎样才算不缺电"的碰撞。
一名不便透露身份的电力专家提出,时至今日,虽然电力紧张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是现在看来,关于什么是缺电,发电装机和用电需求之间怎样匹配才算不缺电,业界的看法并未达成一致。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对缺电局势的预测就难免会众说纷纭。
事实上,记者另悉,在国家电网公司公佈今年全国缺电3000万千瓦时,就有业内人士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电力专家周小谦认为,以满足1亿千瓦时的用电需求为例,按机组利用小时4300~4500计算,需要配备2.2~2.3万千瓦的装机才算不缺电。由此推算,2003年全国至少需要装机容量4亿千瓦,实际电力缺口应为6000万千瓦;2004年电力缺口也在6000~7000万千瓦之间。
来自国电动经中心负荷预测研究所的电力专家表示,对缺电及其程度缺乏统一认识,加上负荷预测又跟不上节拍,已成为当前电力规划和电力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业界必须认真检讨和思索的问题。
电源项目上多少市场说了算
由于业界对用电形势的估计各唱各调,于是在电源项目建设上传出截然不同的声音:有人主张尽快补足陈年"欠账",让电力装机有一定的富余;也有人预测2007年电力过剩,现在就要防止电源项目过热。
经济学家茅以升认为,在市场条件下,根本不存在"重复建设"的提法。未来电力需求增长的预测,不能完全从宏观调控和主观愿望出发。过去几年全国电量增长速度达16%左右,今年可能会降至14%左右,我们都没有预测准;而现在预测明年电量需求增长12%,有没有可能会超过同样说不准。因此,保持一定的装机富余不无道理。"即使是重复建设,也是有必要的。"朱成章甚至认为,在当前缺电缺装机的情况下,加快电源发展就是硬道理,即使几年后装机有一定的富余,对电力市场化也会有促进作用。只有装机富余了,才会有市场竞争,才能从容应对预测之外的负荷需求增长。
电力潜规则显示,"十五"期间,有些地方做到了"三年不开工新电源",现在缺电缺得厉害,而有些地方"偷偷摸摸"上电源项目,现在用电却相对没有那么紧张。"这就说明,现在要建多少电源?以后是否用得上?过剩了怎么办?都是无法预料的,也不必争论不止,只有让市场去检验。"朱成章说。
以备用容量平衡电力电量
缺电并非一朝一夕。最近几年,电力一再陷入"短缺-过剩-短缺"的恶性循环,谁该为缺电负责?谁该对缺电检讨?一连串的质疑和诘难不绝不耳。
不过,暨南大学经济学教授朱卫平认为,这一连串的诘难已经没有意义,电力供应有盈有缺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让市场发现缺陷,让市场发现价格,用机制平衡调节供需矛盾。
有电力专家曾经指出,目前电力市场机制主要存在两大缺失,进而加剧了电力供需矛盾。一是在发电侧有"商"无"市",导致电煤宿怨难解,"市场煤"无法与"计划电"进行价格对接,加剧了电煤供应紧张,削减了本已不足的发电能力。二是在用电侧无"利"不成"市",电力紧张与否,在用电价格上对用户併无任何驱动,使得潜藏在用电市场的巨大"备用容量"无法发掘。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在"需要多少就发多少"、"缺多少电就建多少电厂"的指导思想下,防止缺电的途径就是多搞一些备用容量,然而,对正处于转型之中的全国庞大电力市场而言,这无疑是难以驾驭的。"建立供应侧和需求侧联动机制,通过市场价格信号的变化,引导市场行为,合理引导电能消费,促进科学用电、节约用电,巧妙地运用用户侧看不见的备用容量来平衡电力电量,一定具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这位业内人士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