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实现纺织强国
成就已属过去,WTO带来的机遇亦或挑战的话题也不再新鲜,中国纺织业正开足马力向世界纺织强国迈进。
曾经在纺织行业倾情工作了三十年的陈锦华主席一直以来都十分关心纺织行业的发展,日前,他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中国纺织》:陈主席,您好!请您从您的切身感受谈一下建国以来纺织工业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和对国民经济作出的重要贡献。
陈锦华:旧中国的工业很落后,比较之下纺织工业在各个产业中属于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刚解放时有500万纱锭,其中一半是从日本经营者接手过来的企业,另外民营企业也集中在纺织工业,比如荣毅仁家族,分布在无锡、上海等地。
旧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痕迹最深的是纺织工业,棉花不足,大量依靠美国,机器也是从国外进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制于资本主义国家,只要外方稍微控制一下,就直接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纺织工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发展,解决装备是首要问题。然而旧中国几乎没有纺织机械制造能力,设备从哪里来?依靠进口,在经济上、政治上都行不通;靠机械部门供应?当时百业待兴,于是把原有的一些小的机械修配厂组织起来,分工合作,专业生产,并抓紧建设一批新的纺织机械厂,调集一批专家进行设计选型,在1951年就成功地生产出全程棉纺织设备,装备了第一批新建的棉纺厂,纺织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回顾几十年的发展、壮大过程,把这样一个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发展起来的、基础非常薄弱的民族工业,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服务于国家建设,依靠本国力量,具有国际名声的大产业,并且在此基础上走向世界的纺织大国,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
扩大城乡差距是国家发展的一个很大的矛盾。我十年前就讲过,人民生活的衣、食、住、用、行,其中国内城乡差别最小的是衣,同样中国在这五个领域与国外比,与发达国家比,差距最小的也是衣。仅就这一点来说,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没有相当发达的纺织工业做基础、做支撑的话是做不到的,它不是面向少数,而是覆盖全社会的。
另一个重要贡献是给国家积累资金,纺织工业当年积累资金是相当有作用的,可以发展重工业。出口对国家贡献也是很大的。
是的,2003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是804亿美元,增长27%,仅次于机电出口,但贸易顺差是最大的,即648亿美元,是全国的2.5倍。
谈到我国纺织品出口,中国纺织工业始终把目光投向国际大市场,发展外向型产业。在50年代,主要是对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60年代初,与前苏联关系开始变坏,贸易关系不得不转移、调整,转向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其中转得最早的是纺织工业,当时是一项新的任务。
这么说,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进行市场转变?
对,当时我们派出人员常驻香港华润公司,研究和了解国际市场的动向,又派出代表团到西欧、日本等地进行考察,收集各种纺织样品,举办内部展览,动员厂家来看,同时对纺织厂进行改造,过去精梳比例很小,但西方市场许多产品需要精梳,于是大量改造,门幅窄的改变成宽幅,装备结构在调整,为整个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
干部观念的转变、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培养生产和经营人才,这些都在对外转变的环境中适应、发展、壮大。
《中国纺织》: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历史性任务,纺织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自身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纺织工业的历史性作用?纺织工业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纺织工业将如何发展?
陈锦华:其一,全面小康包括高质量水平的生活,衣着应当是丰富多彩的。这不仅是经济生活富裕地体现,也是文化生活、精神情趣的体现。当人民人均GDP到了1000美元时,人们对服装个性化的选择更大,要求高档次,高品位。
我们做过调查,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人均纤维消费量进入高增长期,不光是数量的增长,而且结构也发生变化,注重品牌、时尚、个性。
其二,按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来看,发展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充满人文精神的发展。用什么手段来做到小康社会的协调性这一点,全部都搞电子、造汽车不可能。要全面发展,要吸收更多的人就业,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要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发展纺织产业就可以起到这样多种意义的作用。纺织加工过程带有很大的物理性,不要求特殊条件,工艺技术上不是很苛刻,比较容易做到,比较能够推动,发展区域经济,从致富的角度看,首选纺织的可能性要比其他产业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纺织工业在新世纪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而谋求更大发展的根本之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现在还有一部分设备是相当的落后,应该淘汰,过去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加入WTO后,国内外环境有很大变化,再延续那种坚持"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审批做法,已不合时宜。现在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整结构必然是"新的不来,旧的不去"。与国际先进同行比较,我国纺织工业总体技术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如不尽快扭转,就有丧失机遇的危险。参与市场竞争,产业升级才有动力,采用技术含量高的来改造旧的设备、落后的纱锭,改善生产手段,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当然如果自动化程度太高,就业也是问题,所以先进与适用相结合的技术更加符合我们的实际。
发达国家还保持着传统产业的高科技、市场和品牌的垄断地位,技术领域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因此,对我国来说,是否抓住机遇,还不仅在于发展纺织工业的能力,更重要在于发展纺织工业的先进生产技术,争夺技术制高点。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战略转折点,就象飞机起飞一样,要么我们继续飞上去,和世界并驾齐驱,要么我们就掉下来。
如果中国不尽快出现一批世界级企业的话,中华民族的复兴就会难度加大。打造品牌,创造更高质量、档次的产品,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现在,我们出口总额数量已经不少,但档次不行,卖不出好价格。中国纺织工业要差别化、梯度式的发展,分档次发展,沿海发达地区要集中优势做品牌,上档次,中、西部地区可以接替东部发达地区调整结构而转移出的产品。适当分工,梯次发展,避免撞车。上海、广东、江苏、浙江要下功夫赶超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这一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强调查研究,多做服务与引导,适时进行宏观调控,避免盲目的、低水平的扩张。同时大力营造有利于健康协调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
《中国纺织》:请您对如何作好纺织工业协会工作,办好《中国纺织》提一些建设性意见。
陈锦华: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中介服务作用。过去是政府做,现在看来政府的作用要淡出。在发达国家都是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信息,研究配额,推进行业自律。反倾销也要依靠协会,光靠单个的企业很难作到,我们面对的很可能是外方的集团、跨国公司。我们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做支撑,保护会员权益,维护国家利益,行业协会应该多做工作,多多作为。
纺织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全面规划、区域协调、企业合力的市场化过程,离不开行业性组织发挥作用。行业性组织有责任代表行业整体利益,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行业新型工业化的整体构思、政策建议和工作指导建议,开展面向企业有关的信息、咨询、培训,以及国际合作和市场拓展工作,对行业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实施全面跟踪、指导和服务。
宏观指导是必要的,否则盲目性太大。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在完善的过程中,如何提供准确的信息,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避免资源配置不当,避免浪费,损失,协会都应该起到应有的作用。
办刊我没有研究,我认为刊物要为读者所想,代表读者发出呼声,利用舆论进行引导、支持,主持正义,为企业立言,为读者讲话。中国的刊物,都是四平八稳,缺乏必要的尖锐性。建议你们研究确立言论阵地,适时发表权威性评论。代表读者的正当利益,帮他们讲话。
[color=#0000FF]
中国纺织 [/color]